科技連結日常生活 慈大舉辦醫資成果展

你常會忘東忘西,或是在說話時總是卡卡的?這些看似平常的小問題,其實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警訊!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的學生以創新思維,結合專業知識,設計出一款可應用於手機與平板的APP,協助早期篩檢潛在的阿茲海默症患者。

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於12月6日舉行113學年度專題發表會,8組學生團隊展現創意與專業,讓醫療服務更加人性化。無論是設計健康監測系統或是和機器人對話,都展現了學術與實務的連結,更貼近日常生活。學生們的創新作品不僅展現醫學與資訊技術的結合,也為未來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醫學資訊學系潘健一主任表示,比起讓同學能記住課本內容,慈大醫資系更注重的是他們能否學以致用,這次專題跨領域應用在無人機和心理諮商等,也鼓勵同學在新領域中學習新知,期待他們能到校外比賽,不僅是肯定自己的努力,也是經驗的累積。生物醫學科技學院許豪仁院長表示,同學把知識轉化為產品、程式或系統,期盼未來專題發表也能到其他縣市展演,讓大家看到慈濟大學同學們的專業,除了展現自我,也是訓練台風的好機會!

身旁或許就有阿茲海默症的朋友,吳煜楷、黃琪棻同學設計「阿茲海默不海默」,是一款找出潛在阿茲海默症的APP,運用最近正夯的ChatGPT,除了文字對話外,還能以AI人形機器人的方式聊天。加上有趣的小遊戲,像是考驗記憶力的翻牌對對碰,還有認知功能測驗等,遊戲結束後,顯示分數對照年齡級距,就能知道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前兆。黃琪棻同學表示,透過機器人,能陪伴阿茲海默症患者聊天、互動,進而減緩病情,減少孤獨感也促進心理健康。

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百百種,尋求心理諮詢就是其中之一,阮凡珂、林俊宇、黃可華同學設計「以大型語言模型AI協助心理諮商之平台開發」,題目發想就是來自身旁的朋友需要心理諮商的服務。他們自己寫網頁,設計喜悅、驚訝、失望等20種情緒類型的題目,提供給心理諮商師練習。黃可華同學表示,目前可以練習的諮商平台較少,希望能解決心理諮商師實戰經驗不足的問題,在臨床上能更靈活的運用專業與對談技巧。

「了解客戶端的需求,設計符合期待的產品」,這也是專題製作希望學生可以學習到的,王典駿、葉語宸、吳秉樺同學以慈大青盈健身俱樂部的需求,設計「基於Inbody數據的個體化健康管理系統開發」,讓使用者在每次使用完運動器材後,透過自動化收集並儲存學員的生理數據,減少數據整理的時間與人力成本,達成「智慧健身房」的目標。為了了解紀錄作業過程,他們親自去體驗運動器材,並與青盈健身俱樂部温蕙甄教授開會,在登錄操作、介面字體大小修改符合使用者特性。該組同學表示,設計後發現與實際需求仍有落差,需要再優化以解決這個問題。温蕙甄教授表示,很期待系統可以正式上線,教練可以從資料中及時給予學員回饋,讓學員看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增加信心。

目前,脊髓損傷(SCI)患者進行的硬脊膜電刺激治療,需要醫療人員手動紀錄參數,莊貽傑、林睿杰、沈傳諺同學設計一套系統,在醫資系陳宥蓁老師指導下,與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合作,針對患者分析肌電訊號,捕捉肌肉運動的障礙,透過數據圖形化,讓物理治療師以及電極調控人員,能快速調整電極參數。該系統同時整合電刺激、晶片與參數資料,進行即時管理。林睿杰同學表示,希望透過我們的系統,讓每位患者有精準化的個人調控,縮短復健時間。

(撰文攝影/牛淑萍、李家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