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出冠軍米 莊正燈卻愁無田可耕

【劉玟惠 林敬祐 新竹】 農民依賴土地而生,但是每當遇到經濟發展需要,良田就變成犧牲品,新竹竹東農民莊正燈,原本從事紡織工作,因為金融危機返回竹東務農 ,他所種植的有機米獲得肯定,獲得民國百年十大經典好米,更被人稱為米王,但是諷刺的是,莊正燈的農田卻在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用地徵收範圍,他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農田就會消失,今天農為國本系列報導,要從土地的問題談起,來看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聯,以及經濟發展與農地使用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點。 熟成的水果玉米,散發自然的玉米香味,沒有草腥可以生吃,這是莊正燈利用田邊的畸零地,以有機的方式栽培,田裡雜草蔓生,和老一輩「寸草不留」的慣行農法截然不同。 竹東農民 莊正燈:「這水果玉米可以生吃,今天你如果用農藥,雖然說是水果玉米,你敢生吃嗎?一定大家不敢,可是我像這包,像這麼漂亮的玉米,生吃多好吃。」 原本是開紡織廠賣成衣當大老闆,極盛時期紡織機就有600台,但是卻遇上金融危機,台灣的成衣業開始沒落,2001年莊正燈決定收掉紡織廠回鄉從農。 竹東農民 莊正燈:「雖然紡織廠賺好多錢,可是現在生活是要休息,不是說為了錢在拚生拚死,我覺得過去為了錢,拚生拚死的觀念已經錯了,因為台灣無論如何都餓不死。」 對於莊正燈來說,務農不是半路出家,是從副業轉為專職,為了減少對土地的殘害,一年只有種一期稻米,其它時期轉作雜糧,田裡常看到鳥類或者田鼠做窩,就是稻田無毒的例證,優質的米還在民國100年入選十大經典好米,吸引許多認同莊正燈理念的人,專程從外地來購買。 民眾 林政維:「親戚朋友的米都從這裡拿,全部都吃這裡的米,因為我們自己種的是知道嘛,第一個,沒有農藥,最重要的是沒有農藥、安心,但是這些豐收背後卻有隱憂,竹東二重埔、三重埔等地,距離新竹科學園區只有幾公里遠,包含莊正燈的土地在內,共443公頃的土地,都屬於竹科三期用地,土地隨時可能被徵收。」 竹東二重埔自救會長 劉慶昌:「但是我們那時就開始反應,不讓他徵收,一直到95年,新竹縣政府又以科學園區名義要徵收,所以我們抗議至今。」 竹東農民 莊正燈:「就以這條路為界線,這條路這邊不是三期,這邊是三期,你說給他徵收,才去別地方買田再買地來耕,可是你要想你有這塊好土地。」 身兼產銷班班長的莊正燈認為,親近土地、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是投入農耕的最大樂趣,也樂於和其他農民分享,但是土地還是有可能被徵收,即使主事者宣稱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對莊正燈來說,這些都比不過泥土的芬芳,和欣欣向榮的作物來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