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供電顧空品 燃氣取代燃煤行不行?

在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中,為了減少燃煤發電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空氣汙染問題,現在正逐步減少燃煤發電量,不足之處就由提升天然氣發電和建構綠能來補足。但是燃氣發電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依然不能忽略,就長遠來看,這會讓台灣在減緩升溫的全球議題上捉襟見肘。

天氣炎熱,居家上班上課讓民生用電需求激增,在歷經兩次停電事件後,台電在5月20日再爆出大潭天然氣廠7號機故障,引來一場虛驚。

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 吳進忠:「政府希望來推的,盡量增加再生能源的供電,可是它需要時間,它沒有辦法一步到位,所以在這過程化石燃料的使用還是需要,可是同樣的一度電,如果用煤來提供跟用天然氣的提供,那個它對空汙的排放量,燃氣的排放量大概只有燃煤的,整體而言大概一半。」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陳憲政:「現在目前它最大的挑戰,燃氣的提升的狀況之下,它對整個地球暖化,就是減碳的部分,其實它的目標是相當險峻的。」

天然氣發電和燃煤發電都各有利弊,但是比較兩者的效能到底差在哪裡?

台大環工所前所長 馬鴻文:「所以天然氣進來,它經過燃燒就會推動這個渦輪機,然後就發電,這是一個循環,第二個循環因為它這個溫度很高,所以我們可以就是這邊,再讓水分能夠進來,水進來的話就交換,所以冷水進來,因為遇到這個高溫的氣體,所以這個水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再去推動這個蒸氣渦輪,發電,所以它是多了一個循環,它有兩個循環 (燃)煤的話就只有右邊這個循環。」

天然氣發電的效能雖然比燃煤發電還要高,但是因為天然氣這種化石燃料的成分以甲烷為主,而甲烷一旦排到空氣中,就會長期鎖熱,對於溫室效應的控制極為不利,所以許多先進國家已經逐步放棄使用天然氣發電。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盧倩儀:「我們現在二氧化碳,假設說它等於幫地球蓋一個大棉被蓋了這個大棉被之後,熱就散不出去,假如說是甲烷的話它等於是一下子蓋80條大棉被。」

台大環工所前所長 馬鴻文:「甲烷的吸熱能力確實是比較大,以20年來說大概將近有80倍之多,就是說一個單位的甲烷相當於一個單位的二氧化碳它能夠吸收到80倍以上的熱能,但是因為它存在的時間比較短,100年去看的時候,大概是25倍,也就是一個單位的甲烷相當於25倍的二氧化碳的那種鎖熱或者說吸熱的能力。」

以燃氣代替燃煤,短期內似乎解決了空汙問題,卻無法對溫室效應帶來緩和效果。這是學界最大的憂慮。

台大環工所前所長 馬鴻文:「天然氣好像短期之內好像要提高它(發電)比重,但是就要解決這個氣候變遷的問題來說,不能夠讓天然氣的比重(增加),這個並沒有解決問題 ,只是呢,把這個問題往後拖而已。」

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要從源頭省電。作家郝明義在臉書呼籲政府,除了應該擴大智慧電表的安裝層面,也應該要積極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才能避免電力調度不及所造成的供電不足問題。台電說,已經計畫在2024年達到安裝300萬具智慧電表的目標,優先對象是高用電戶。

台電業務處副處長 鍾思思:「那這個智慧電表,現在它是15分鐘計量,我們的大用戶呢 ,他在我們的叫做高壓入口網站,他可以知道,查到他的用電量,那所以它這個比較及時用電量給了這些用戶之後 ,他可以知道那裡用得比較多,那他可以自主節電。」

台大環工所前所長 馬鴻文:「究竟我們社會要往哪一個方向走,那如果說大家希望能往永續的方向走的話,事實上民眾自己,產業界也好都必須要有所犧牲。」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盧倩儀:「全世界的晶片荒又是拿台灣的電,台灣的水在供應全世界的晶片,所以我們的電力需求一定會繼續往上爬,這不是一條活路啦,所以我覺得問缺不缺電,我們應該反方向(思考),就是我們有沒有資格喊我們缺電。」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到底能不能兼顧環境永續,答案握在你我手中。

採訪撰文:許斐莉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回家不再是遙想 心蓮病房圓夢任務
花蓮小農獻愛心 有機玉米慰醫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