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操知識+》體操分數拼高下 發明新動作還能以選手命名

李智凱在東京奧運體操男子鞍馬決賽難度分拿6.7,完成分獲8.700,以總分為15.400分,以些微之差敗給總分15.583的英國選手Max Whitlock。(Photo by LOIC VENANCE/AFP via Getty Images)
李智凱在東京奧運體操男子鞍馬決賽難度分拿6.7,完成分獲8.700,以總分為15.400分,以些微之差敗給總分15.583的英國選手Max Whitlock。(Photo by LOIC VENANCE/AFP via Getty Images)

競技體操是由分數定勝負的項目,分數的高低由裁判評斷給分,想拿高分,除要合乎每個單項的動作需求外,追求零失誤、以流暢且難度高的動作組成完成比賽,就是每個選手在場上所追求的目標。

過去體操評分方式滿分為10分,在2004年雅典奧運結束後,隔年改為難度分與完成分,執行分滿分10分,加總即為總分,總分越高者排名越高。

雖然競技體操男子6個單項、女子4項,分個單項評分標準與方式不同,但套通用的規則,D組就是將選手做出的難度分加總,E組以動作體態流暢度給評分。

裁判在各項目進行時會分D組與E組,D組裁判負責打難度分、E組裁判評完成分,各裁判所負責項目,都經抽籤分配,E組裁判是扣分方式評斷,D組則為加分,再將分數相加即為選手比賽成績。

以東京奧運李智凱所參加男子鞍馬決賽為例,他難度分拿6.7,完成分獲8.700,加總為15.400分,英國選手惠特洛克(Max Whitlock)難度分7.0、完成分8.583,總分15.583壓過李智凱拿到金牌,李智凱獲得銀牌。

但也不是選手一個勁都做高難度動作,就有辦法拿高分,評分規則中,會有自選動作與規定動作的評分,依照不同單項的特色,每個單項都會要求選手做出指定動作,如果規定動作1個都沒完成,總分就會偏低。

英國體操選手Max Whitlock在東京奧運鞍馬項目奪下15.583高分。(Photo By Stephen McCarthy/Sportsfile via Getty Images)
英國體操選手Max Whitlock在東京奧運鞍馬項目奪下15.583高分。(Photo By Stephen McCarthy/Sportsfile via Getty Images)

以鞍馬為例,難度分從4.5開始算,從選手躍上鞍馬開始轉動,就依序開始評分,有5套動作必須做出來,可分段完成,但需陸續完成,也有加分條件,例如「正撐鞍上全旋二圈」接到「右正撐全旋1圈」,能以「橫移位」連接,就能加分,能加分代表這些接續動作有難度。

競技體操比賽形式分為單項、全能與團體賽,其中團體與個人單項的資格賽成績,影響參加個人全能決賽與團體決賽的資格,團體與個人資格賽全能成績 24名,才能參加個人全能。

東京奧運李智凱與唐嘉鴻全能成績分別名列第17與22名,因此獲得個人全能決賽參賽資格,而中華隊在團體全能名列第10,團體決賽只有8個名額,而無緣晉級。

此外,如果選手在比賽中施展出過去無人做過的動作,經裁判認可,甚至主動建議下,可以向國際體操總會申請,該動作以選手的名字命名,如果認證申請通過,此動作就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官方名稱。

台灣最有名的例子,當屬女子體操好手丁華恬,曾在2019年年初世界盃墨爾本站,於地板項目以「跨跳結環180度」的新動作,通過國際體操總會的認證,該動作命名為「THE TING」暱稱為「丁丁跳」,編入體操動作的列表,也是台灣第一位獲認證的選手。

丁華恬以「THE TING(丁丁跳)」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動作命名認證的選手。(Photo by CHARLY TRIBALLEAU/AFP via Getty Images)
丁華恬以「THE TING(丁丁跳)」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動作命名認證的選手。(Photo by CHARLY TRIBALLEAU/AFP via Getty Images)

鞍馬部份,過去林祥威、李智凱申請都沒獲得認證,2022年8月,李智凱就在教練林育信打造下,於世錦賽國手選拔中展現出新的E級難度動作,並送往國際體操總會申請,再度爭取命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