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型糖尿病患如有兩種情況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2.61倍

心血管疾病長期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列,糖尿病患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林口長庚醫院研究證實,第1型糖尿病患如果20歲前發病,又有一等親屬罹患第2型糖尿病,發生心肌梗塞或缺血型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2.61倍。

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台灣糖尿病患約2百萬人,而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也是導致糖尿病患死亡主因,其中大約有80%的糖尿病患死於心血管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依霖表示,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會影響人體動脈內壁,增加血管壁硬化風險,因此糖尿病患比非糖尿病患有更大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

糖尿病分第1型與第2型,台灣第1型糖尿病患比例遠低於第2型糖尿病,只有約1%不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第1型糖尿病多是自體免疫疾病,當胰臟小島中的β細胞被破壞,會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第2型糖尿病則是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產生阻抗,致血糖無法進到細胞,胰臟便更努力分泌胰島素,但胰島素有限,逐漸分泌不足,使得大量葡萄糖留在血液裡造成高血糖,最後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但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不同,」林嘉鴻說,第2型糖尿病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與胰島素阻抗有關,「但第1型糖尿病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含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等)的疾病風險因子卻不清楚,只有少數文獻推測可能與腎臟病變有關。」

由於第2型糖尿病具明顯家族遺傳特性,有研究已經證實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等親屬是具有高胰島素血症及進一步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高風險族群,他因此推測第1型糖尿病的心血管風險是否也與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存在有相關,而可以考慮使用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關連,作為第1型糖尿病患的重大心血管疾病易感性標誌。

他進一步指出,第2型糖尿病具明顯家族遺傳特性,已有研究證實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等親屬是高胰島素血症及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高風險族群,他因此推測第1型糖尿病的心血管風險與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存有相關性,認為可以考慮使用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關聯,作為第1型糖尿病患的重大心血管疾病易感性標誌。

為證實他的推測,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及兒童內分泌科與長庚醫院巨量資料中心合作,運用領先全球的家族關聯分析方法,從全人口的健保資料庫,建構全台最大規模的第1型糖尿病家族病史關係模型,推定第2型糖尿病的家族病史和第1型糖尿病的大小血管併發症之間的關聯性。

這項研究總共收集1萬多名第1型糖尿病患資料,其中具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者有1,302人,與沒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9,935人資料進行研究。

家族史增加併發症風險 可用來篩檢出高危險族群

林嘉鴻指出,研究結果發現,第1型糖尿病患如果本身發病年齡小於20歲,而一等親屬(父母)又患有第2型糖尿病,那麼他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相較於沒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第1型糖尿病患增加 2.61倍。進一步看小血管的病變,其腎臟病變風險亦增加1.44倍、視網膜病變風險增加1.28倍、神經病變風險增加1.24倍。

「這是台灣也是全球首度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以建立家族病史模式的大規模研究,釐清了過去只能從學理上推測家族第2型糖尿病史的影響。」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在2021年12月國際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子期刊『JAMA Network Open』」。

林嘉鴻表示,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在於,醫師可在門診時,針對較早發病的第1型糖尿病患,用簡單的家族史篩檢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從飲食、運動、藥物等各方面去控制,及早介入預防,來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控制血糖 糖友第一要務

然而,無論人數少的第1型糖尿病患,還是人數眾多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好血糖監控,才能遠離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表示,根據研究,糖友如果能妥善控糖,糖化血色素每降1%,便可降低心肌梗塞風險14%,「糖友無法穩定控糖、併發中廣型肥胖和心血管問題,統稱『糖心蛋』(血糖、心血管、蛋型肥胖身材)一族、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呈倍數增加。」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與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建立「揪出糖心蛋」衛教網站,設計問卷列舉8大風險因子,提供民眾自我檢定,評估自己是否已成為「糖心蛋」一族。蔡世澤提醒自測結果顯示已是高風險族群的民眾,務必儘快就醫尋求專業建議,改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調理,就有機會穩妥控病、遠離併發症風險。

延伸閱讀: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前空腹、飯後血糖標準值一次看

為何只是血糖問題,也得量血壓?

為自己而活 與第1型糖尿病共處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