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第三國安置曠日廢時 滯留印尼難民頻傳自殺

在印尼,滯留國內的難民與尋求庇護者接近一萬人,他們無法合法在印尼工作和永久居留,每天只能在等待中度過,希望被第三國接受前往進行永久安置,以開展新人生。然而,等待安置時間曠日費時,看不見希望、無法和當地社群融合,承受極大壓力的印尼移民社群過去幾年頻傳自殺案件,引起關注。

上萬名難民滯留印尼 和社會隔閡

來自阿富汗,現在居住在印尼廖內群島省(Riau Islands)丹絨檳榔市(Tanjung pinang)的納吉布(Najib)、是印尼境內面臨無盡等待的上萬名難民的其中一人。他表示,他最常聽到印尼當局說的話是,「我們從來沒有邀請你們來這裡。如果你不滿意你被對待的方式,你可以回到你們自己的國家。」他的經驗凸顯出難民群體在印尼遭到的不友善對待。

截至2020年12月的統計,印尼境內共收容1萬3,743名在聯合國難民署(UNHCR)有註冊的移民,當中包括1萬零121名難民,以及3,622名尋求庇護者;當中超過8,000人來自阿富汗,其他來自索馬利亞、緬甸等國。

然而,印尼並未簽屬聯合國難民公約,代表著難民被禁止工作,甚至很難獲得公共醫療和教育服務。有難民表示,他們和當地社會的連結只剩下到商店買東西。

難民遭汙名化 處處受限難與社會融合

此外,印尼政府和當地社區經常將難民與尋求庇護者和安全威脅問題相提並論,他們經常被貼上疾病攜帶者、麻煩製造者和罪犯的污名標籤,讓他們難以融入社會。

前印尼移民官員伊利哈姆(Ilham)在線上雜誌Inside Indonesia上撰文說,在幾年前,許多有登記的難民被集中收容在移民拘留中心,以方便當局集中監視,而這些地方本來是用來拘留涉嫌違反移民法的人,這項作法更加應證了印尼政府和當地社群對難民社群的負面看法。

現在印尼約半數的難民有得到國際移民組織(IOM)協助安置,住在該組織於印尼各地的社區居住設施中,而剩下的人則只能靠自己。約6,000名難民或尋求庇護者必須在沒有受到任何協助的狀況下,自行尋找住屋。不過許多人表示,他們在尋求租屋時常因為難民的身分面臨困難,不是屋主不願出租,就是被收取比當地人更高的租金。同時,主流媒體常稱難民為「非法移民」,這更加深許多印尼人對難民群體的誤解與恐懼,認為他們是治安問題,並可能搶走他們的工作。

而儘管在印尼的難民受到聯合國難民署的保障,但不代表當局完全尊重他們的權利。難民和尋求庇護這在印尼各地仍受到不同的限制,也因此長年生活在恐懼中。

居住在蘇門答臘島(Sumatra)柏干峇魯市 (Pekanbaru)、化名為艾斯馬圖拉(Esmatullah)的難民解釋他所面臨的處境,他表示,「在這裡,難民不能隨便出城,也受到宵禁管制。我們必須在晚上9點前回到住處。」違反這些規定的難民,將可能被拘留在拘留中心數週。

等待前往第三國 印尼難民「被遺忘了」

多數難民把前往歐美第三國開啟新人生,視作解決他們現在困境的最佳方案。然而,歐美國家近年限制移民接收名額,使得多數人只能面臨無盡等待。根據聯合國估計,難民申請前往第三國安置的等待時間,可能長達6至26年之久。

過去幾年,每年約只有不到千名的難民得以從印尼前往其他國家進行永久安置,這項數據讓來自阿富汗的穆塔巴(Mujtaba Qalandari)更加感到現實的殘酷。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穆塔巴和他的家人已經在印尼等待多年,希望有朝一日到第三國進行永久安置。有3個小孩、現年42歲的穆塔巴和太太古爾蘇姆(Gulsum)先前為了逃離國內戰火以及尋求更好的未來,在2015年出逃至印尼。

穆塔巴說,盼不到終點的等待已經讓他和太太面臨嚴重憂鬱。太太古爾蘇姆說:「我們家2015年在(聯合國)難民署登記為難民。但是從那之後都沒有聯絡過我們。我們被遺忘了。」

穆塔巴的朋友,同樣來自阿富汗的阿里(Ali Joya)則沒能熬過看不見盡頭的等待,已在去年底自殺。22歲的阿里在印尼度過人生最後的8年,等待前往第三國安置,他三分之一的生命都在等待中度過。穆塔巴以自身的經驗說,看不見希望,加上財務困難,是這些難民走上絕路的主因。

阿富汗難民代表的穆罕默德·阿萊米(Mohammad Yasin Alemi)表示,過去3年內,在印尼自殺的阿富汗難民已知至少13人;他們都已在印尼等待了6至8年的時間,據信年紀都約在20歲左右。

聯合國難民署在印尼的代表邁曼(Ann Maymann)告訴BBC,難民自殺案讓人心碎,難民署將改善對難民的心理健康服務,並努力協助他們適應當地社區。但是她沒有提供怎麼實現這個目標的細節,以及將會有多少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得到這些援助。

移民倡議者呼籲,面對成千上萬的難民預計還會在印尼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印尼政府應該正視,如何協助難民融入當地社群,而透過重視社會的多元化,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