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死後,你隨時可以出版這些故事」美國文豪海明威遺作《花園那側的房間》首度曝光 再現二戰巴黎風光

諾貝爾文學家得主、20世紀美國大文豪海明威曾參與兩次世紀大戰,「戰爭」是他作品中常見的主題,而他熱愛法國巴黎舉世皆知,他的散文回憶錄《流動的饗宴》重現1920年代的美麗花都。在他生命的最後10年,海明威創作了短篇小說《花園那側的房間》,時空背景設定在二戰將結束的巴黎麗茲旅館,但除了研究海明威的學者之外,一般讀者大多不知道這篇作品的存在,而這篇遺作直到本月2日才終於出版,重現於世人面前。

海明威交待:等我死了再發表這5篇短篇小說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生命的最後10年,創作了關於二戰的5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紀念碑》(The Monument)、《十字路口》(The Cross Roads)、《虛幻的名聲》(The Bubble Reputation)、《印第安國度與白人軍隊》(Indian Country and the White Army)、《花園那側的房間》(A Room on the Garden Side),並在1956年8月對出版商史克利伯納(Charles Scribner Jr.)提到此事,但他對史克利伯納說:「總之,等我死後,你隨時可以出版這些故事。」

法國巴黎的麗茲旅館(Moonik@Wikipedia/CC BY-SA 3.0)
法國巴黎的麗茲旅館(Moonik@Wikipedia/CC BY-SA 3.0)

《花園那側的房間》故事場景設在法國巴黎的麗茲旅館(Moonik@Wikipedia/CC BY-SA 3.0)

本月2日之前,這5篇故事裡,只有《十字路口》出版;除了研究海明威的學者之外,大眾並未讀過其他4篇短篇小說。《花園那側的房間》由海明威以鉛筆手寫而成,手稿共15頁,約2100字,後來由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Boston)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收藏,並在海明威常設展展出。

美國文學季刊《岸濱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2日刊登《花園那側的房間》,這家雜誌社專門刊登奇幻故事與知名作家生前從未發表的作品,例如去年11月該雜誌就刊登了美國推理小說家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生前未曾發表的創作。

法國巴黎麗茲旅館內的海明威酒吧(Pablo Sanchez@Wikipedia / CC BY 2.0)
法國巴黎麗茲旅館內的海明威酒吧(Pablo Sanchez@Wikipedia / CC BY 2.0)

法國巴黎麗茲旅館內的海明威酒吧(Pablo Sanchez@Wikipedia / CC BY 2.0)

《花園那側的房間》包含海明威作品裡的常見元素,包括戰爭、紅酒、巴黎、討論文學,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戰尾聲的巴黎麗茲旅館(Ritz Hotel),小說主角羅伯(Robert)被視為海明威的化身,兩人有著相同的綽號「老爹」(Papa);二戰即將結束前的某個傍晚,羅伯坐在麗茲旅館裡,欣賞旅館花園內樹間光影,以精緻玻璃杯啜飲著1937年釀製的巴黎之花香檳(Perrier-Jouët Brut),談論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作品與「骯髒的貿易戰」(dirty trade of war)。

《岸濱雜誌》總編輯古里(Andrew F. Gulli)在「編輯的話」讚譽《花園那側的房間》:「巴黎當時剛脫離納粹(Nazi)德軍的佔領,而他(在故事裡)充分展現對這座最愛城市的深深喜愛。」「海明威協會」(Hemingway Society)理事會成員柯納特(Kirk Curnutt)說《花園那側的房間》「包含讀者喜愛海明威的所有特徵要素。」

海明威參與一戰與二戰 深愛巴黎、戰後定居古巴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自願前往義大利擔任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天被砲彈炸成重傷後,他回美國休養。1926年,他出版了《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探討一戰結束後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一戰時的海明威(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一戰時的海明威(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一戰時的海明威(Wikipedia/Public Domain)

二戰前夕,西班牙內戰爆發,海明威3度以記者身分親赴前線,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二戰期間,海明威是戰場上的士兵,也是戰地記者;1944年8月,巴黎脫離納粹德國掌控時,他人就在巴黎。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隔年以此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1954年,海明威憑著《老人與海》贏得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推薦閱讀:為何他的愛不持久?日本精神科醫師:以海明威為例,有種人愛得快分得快,因為…

1950年代中,海明威駕著自己的漁船「比拉號」航行於古巴外海(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50年代中,海明威駕著自己的漁船「比拉號」航行於古巴外海(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50年代中,海明威駕著自己的漁船「比拉號」航行於古巴外海(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0年,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但由於有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他在愛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自宅舉槍自盡身亡,享壽61歲。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相關報導
人物文化/硬漢海明威的另一面:童年性別錯位,狂人婚姻成就文豪鉅作
大文豪海明威的生活哲學:「如果你想要瞭解一種文化,就在當地的酒吧過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