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中美互信赤字

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美國遞出「橄欖枝」,希望啟動對話管道,梳理和商定雙方合作、對話、管控等交往清單,並展開抗疫合作,雙方智庫可就3份清單先行研究,但並未獲得美國正面回應。美國總統川普依然簽署《香港自治法》,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立即召見美國駐北京大使布蘭斯塔德提出外交交涉,美中關係加速惡化。

王毅並非近期首次對美拋出理性管控橄欖枝的大陸外交高層,大陸副外長樂玉成8日也提出中美對話的建議,前副外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建議,中方應主動提出,在關鍵領域進行坦誠對話,即便解決不了也要找到彼此底線。

中美是全球事務舉足輕重的大國,相互關係的陰晴早已超越雙邊範疇,對區域和全球有決定性的影響。短短兩年時間,雙方矛盾從貿易領域不斷延伸至科技、人文、安全等各個層面,如今更進入意識形態領域,堪稱「21世紀新冷戰」,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中美當下處於「冷戰1.5時代」。

中美關係受到40多年來最嚴峻挑戰,應客觀審慎看待雙方恢復全面溝通的可能性,更應強調雙方溝通的必要性。通過接觸明確底線,避免接觸缺位累積互信赤字,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以當前情勢,中美雙方恢復各管道溝通的可能性不大。美國國內正經歷複雜艱困時期,新冠疫情、大選和種族主義衝突三重疊加,給川普連任不小壓力。距離11月的大選不足4個月,對華強硬操作的激進程度,某種程度將視乎川普的選情壓力。就近期而言,美方舉動已愈發出格,不斷直指大陸核心利益挑釁。

《香港自治法》正式簽署,美國針對香港的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報復措施,理論上可能波及國際銀行,導致銀行無法與美國交易,無法使用美元結算等嚴重後果。有分析指,此舉顯示,美國已亮出「美元王牌」,欲借香港為籌碼威脅中方的金融安全。但亦有市場聲音指,相關制裁措施對華對港影響有限,卻徒增國際機構恐慌。大陸市場龐大,將其排除美元體系對世界經濟損害巨大。量化寬鬆政策下,相關舉動亦或對美元造成削弱,反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意氣用事,於美國或得不償失。

軍事安全方面,美方則在台海和南海大秀肌肉,先有軍機頻繁穿越台灣附近空域,又罕見地和大陸同時在南海針鋒相對軍演,自2014年以來首度在南海部署兩艘航母,近日更有偵察機連續逼近廣東附近沿海。國際危機組織(ICG)在最新的危機觀察報告中罕見將台灣海峽納入「政治安全情勢重大惡化地區」。兩頭大象在身邊角力,台灣要格外小心,勿因一時風吹草動喪失定力,讓和平穩定盡毀。

儘管全面溝通困難重重,但中美仍有保持基本接觸的必要性。外界多以「修昔底德陷阱」形容中美當下博弈。對大陸而言,唯有通過持續不懈地溝通,與美方建構互利共贏的新型互動模式,才有可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實現和平崛起民族復興。對美國而言,保持接觸,才能更好瞭解到,大陸是美國解決國內問題的鑰匙,而非枷鎖。穿梭中美間半世紀的季辛吉認為,大陸更多是一個基於文化和歷史的存在。多以此視角理解大陸,才能避免陷入對立,甚至你死我活的死胡同。

對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等中間地帶國家而言,如何讓其免於被迫選邊站,亦是中美須考量的大國責任。冷戰結束30年,全球化的穩定秩序讓各國受益,拒絕開歷史倒車的呼聲不容忽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在《外交》雜誌刊文,籲請兩國放下分歧,合作建立穩定和平的國際秩序。領導歐盟的德國亦在跟隨美國遏至中方上有所保留。大陸拋出的溝通橄欖枝,並非美國強勢制裁下的示弱,而是對國際社會呼聲的正面回饋。美國重拾領導大國形象,應從接過中方橄欖枝開始。

兩岸問題與中美關係問題類似,雙方歧見很深,但至少要維持接觸,長遠而言有助於建立必要的戰略互信;短期而言,至少清楚各自底線,高層對話雖不易但仍應盡力推動。當下雙方應保持經濟和軍事層面接觸,避免消極和負面臆想轉入熱戰。同時,雙方智庫等二軌溝通也應勇於增大聲量,化解內部民粹,凝聚正面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