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人才下鄉築夢 西螺小鎭有福了

簡秀枝》人才下鄉築夢 西螺小鎭有福了
簡秀枝》人才下鄉築夢 西螺小鎭有福了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賣掉台北青田街靜巷宅邸,轉進雲林西螺買偏鄉土地,蓋出「蒙德里安」式的現代建築,打造精緻「聲泊廳」,接軌台北古典音樂名家的現場演出,讓濁水溪下游的西螺小鎮,藝文裊繞,樂音穿牆。

故事的男女主角是以中醫師懸壺濟世20多年的游熙明醫師,以及他的海龜派博士太太陳慧如,把西螺當作第二個家,深耕細作,夫唱婦隨,用精英下鄕的行動力,造福地方。

過完這個農曆春節,「聲泊廳」迎來的第一場演出,正是實力派的瑞士籍台裔大提琴家楊文信。這是國際級的音樂家,史無前例到雲林西螺演出,羨煞不少樂迷。

楊文信已於2月6日抵台,直接接受西螺鄕親款待,到西螺私宅作防疫隔離,14+7天之後的2月28日,就要在西螺「聲泊廳」,舉辦他在2021年首場大師班,以及3月1日的大提琴音樂會,熱騰騰的行程安排,展現西螺濃厚人情味,以及追趕藝術文化水平的強烈企圖心。

在這兩場演出之後,楊文信才揮軍北上,移駕台北國家音樂廳,和NSO(國家交響樂團)進行演出,首場是3月6日的《魏因貝格大提琴協奏曲》,第二場則為3月12日,與小提琴家林品任及NSO音樂家群的同台炫技,是開春以來的第一個音樂家在台旋風。

西螺場的楊文信獨奏會門票,早早就在農曆春節前,被搶購一空,專業規格與熱情回應,都讓人耳目一新。

「聲泊廳」也隨著音樂活動的宣傳,懿名遠播,更是創下西螺小鎮空前口碑。這些現象,都是游熙明與陳慧如在半百人生之後的神來之筆。

目前他們除了把在西螺行醫濟世多時的「延平慈愛中醫診所」,騰出二樓空間,改建成視聽教室,舉辦各種藝文講座、音樂會、電影欣賞與藝術工作坊等等活動之外,再成立「饗響文教恊會」,4度籌錢買地,串接成藝文基地,引進國際建築設計名家吉登・路威(Gideon Loewy),以包浩斯現代建築的概念,沿用蒙德里安的幾何色塊,結合西螺在地廟宇的高彩度色系,打造出符合節能減碳標準的綠建築「聲泊廳」,作為專業音樂廳使用,從此以藝術會友,讓西螺民眾在香碗粿、Q麻糬、黑豆醬油、螺陽紅鬚玉米筍之外,還有更另類的藝文體驗,帶來歡笑、淚水與撫慰力量。

日昨,從台北看到兩廳院售票系統,出現瑞士籍台裔大提琴家楊文信,即將在雲林西螺舉辦大師班與獨奏會;又耳聞中醫師游熙明與陳慧如夫婦,在農業小鎭西螺逐夢圓夢,倍為好奇,於是利用農曆新年,返回雲林西螺公婆家圍爐之便,拿著Google上的地址,按圖索驥,掀開西螺第一座綠建築「聲泊廳」的神秘面紗。

果然,在西螺鎮中山路不怎麼起眼的巷弄轉角處,看見一幢彩色建築,是典型的「包浩斯」現代建築,具備「蒙德里安」式的幾何色塊,外加淙淙水流與扶疏草木,堪稱古老小鎭的嶄新風情畫。

不巧,大門深鎖,久按門鈴,完全無人接聽,只能墊高腳跟,從門縫中窺探,然而映入眼簾的,正是一園的現代氣息,雅致繽紛又流線的4層樓建築體,呈現積木式堆疊,搭配滿園綠意,水聲風動,遐想無限。

面對眼前景象,簡直不敢置信,西螺有了古典音樂廳與當代建築,一股雀悅情緒,湧上心頭,是的,「聲泊廳」為西螺開啓了城市美學的第一槍,轉動老城鎭走向蛻變的新契機。

於是,拜託在農會上班的小姑,輾轉聯絡築夢主人游熙明與陳慧如夫婦。他們本來就是台北人,早一步北返過年了。於是,我追回台北。

14日大清早,一身輕鬆簡裝的游熙明與陳慧如夫婦,果然依約出現在「典藏長安咖啡店」。他們邊吃著烤吐司沙拉早餐,邊敘述南下西螺,逐夢圓夢的動人篇章。

神仙夫妻

游熙明(1965-)出身醫生世家的,爸爸、哥哥和姐夫都是醫生,他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一直在醫界服務。

行醫初期,游熙明有過生死交關的際遇。他在國泰醫院當實習醫師時,感染了猛爆性肝炎,當然情況嚴重,西醫束手,奄奄一息之際,特考及格的中醫師父親,把他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出各種中藥處方治療,勉力撿回生命。

從鬼門關走一回後,原本決定實習結束要選擇西醫科別執業的游熙明,突然心有所感,他認為自己是靠父親的中醫收入養大的,命也是中醫療程救活的,理當飲水思源,反饋中醫行業。

於是,病癒出院後,游熙明立即回到母校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並以在職進修方式,攻讀中醫研究所,當拿到碩士學位、發表升等論文、順利升任主治醫師之後,游熙明被外派支援鄉鎮醫療院所,開啟了他在非都會區的行醫生涯。

短期支援鄉鎮醫療院所期間,他很有病人緣,當支援告一段落,表明將回學校繼續攻讀博士,有位老奶奶向他抱怨:「阮鄉下不欠博士醫生,欠的是真正關心阮死活的好醫生。」

有如當頭棒喝,游熙明帶著歉意離開,老奶奶叮嚀,如影隨形,他不斷提醒自己,將來一定要到鄕下,作個真正關心病人的好醫生。

果然,機會來了。1999年「慈愛綜合醫院」落腳雲林西螺, 游熙明授命草創該院的中醫部門。老奶奶的肺腑真言,再度湧上心頭,他發願要留在西螺鄕間,守護父老鄕親的健康。

「慈愛綜合醫院」是獨立新醫院,草創時期,百廢待舉,必須進口昂貴精密醫療設備,花費不少,硬體投資之外,窮鄉僻壤,好醫師難求,「慈愛綜合醫院」因為長期的入不敷出,十年苦撐之後,於2009年初,被擁有連鎖醫療資源的「基督教醫院」系統所購併,改組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雲林分院」,2013年7月1日更易名為「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雲林基督教醫院」。

游熙明在籌備中醫部門期間,臨床診斷增多,更加理解西螺醫療的需要,尤其他與在地人逐漸熟稔,互動良好,於是嚴肅思考自立門戶的可能性,希望為西螺發揮更多醫療能量。

經營一家診所,談何容易,除了醫療專業知識外,游熙明自知管理能力的不足。而具備「美國會計師」資格與資歷的太太陳慧如,成為影響他跨域學習的關鍵意見領袖。

「知夫莫若妻」,陳慧如看出游熙明創業的癥結問題,「易夫而教」成為必有要手段,她積極聳恿游熙明,參加台大EMBA,「從認識什麼是資產折舊」開始,學習完整會計制度與管理知識,為日後獨立創業墊基礎。

抱定在西螺埋鍋造飯,游熙明向西螺農會承閒置舊空間,並歷經8次整裝,「延平慈愛中醫診所」,成為地方人看中醫的熱門診所,深受在地人信賴。

「醫人,更要醫心」,游熙明在西螺當了20餘年中醫師後,他深刻體會到有形的治療之外,無形的精神糧食也很重要性。這些想法,構築了「饗響」恊會的推廣活動,以及「聲泊廳」的許多內容分享,雙軌並行,更收事半功倍之效。

嫁雞隨雞

當游熙明選擇到西螺行醫濟世,在台灣花旗銀行台北分行擔任高階主管的太太陳慧如(Sophie,1966-),就面臨了要不要跟隨游熙明南下定居。陳慧如心知肚明,外商工作,一離開大台北都會所在,很難有合適的就業機會。

而當時,花旗銀行正有種子栽培計劃,準備送陳慧如赴倫敦深造,但妻以夫為貴的陳慧如,毅然婉辭出國機會,選擇辭職,支持先生,深耕基層。

陳慧如是台北人,父親經營國際貿易,環境優渥,供應她在美國舊金山念完高中、大學與研究所,畢業後她就留在美國從事會計師工作。

頂著美國專業會計師光環,她為美國各種基金會,進行查帳業務,讓她對基金會運作、機構的財務管理,累積豐富經驗。

走入婚姻,對她來說,完全是憑媒妁之言定情的。原來陳慧如的媽媽,是游熙明哥哥的患者,他們熟識後,游家大哥抱怨弟弟遲遲未婚,又不交女朋友;陳家媽媽也說家中的寶貝女兒,忙得沒有時間交男朋友,迄今小姑獨處。

原本不婚的兩個年輕人,結果透過相親,一拍即合,陳慧如因此返台結婚、工作,並選擇在台北青田街的文教靜巷定居。

兩個年輕生命,從不婚到結婚,游熙明與陳慧如十分珍惜月下老人賜給的安排,婚後選擇不生育,因此有更多時間過他們想過的愜意生活,所以,雲遊四海,充電看世界,是婚後的積極寫照。

陳慧如從小學彈鋼琴,喜歡藝術文化,當他們結伴出國旅遊,一定會安排逛美術館、進音樂廳。但游熙文在台灣念書,美術音樂課常被學校挪去上數學英文,對藝術文化相對陌生,也索然無趣。

當陳慧如出國安排藝文活動時,游熙明寧願躲在禮品店與咖啡店等待,打發時間,這樣的消極逃避一段時間,最後實在拗不過陳慧如的苦口婆心,他只好跟班式地進出藝文場所。起初還是行禮如儀,沒有什麼特別感覺,直到聽到第7場音樂會,以及走訪無數個大美術館之後,游熙明猛然開竅,產生了興趣,「婦唱夫隨」增溫發酵,從日常生活到海外行腳,更多的結伴同行,分享討論,很快彼此都累積了藝文的興趣與能量。

當游熙明從西醫跳中醫,又愛上了西螺的濃郁民情,當他決定離開綜合醫院,自創中醫診所時,陳慧如知道這是仁醫濟世的開始,她不只辭掉高薪外商工作,甚至連青田街靜巷宅邸,也一併出售變現,作為打造診所藝文空間,甚至後來買地籌建「聲泊廳」,瀟灑投入,義無反顧。

說起陳慧如與西螺的關係,彷彿在遙遠的年代就已結下善緣。原來她外婆是西螺人,後來外嫁到埔里。她以隔兩代的「西螺女兒」,隨夫婿回娘家,再續前緣,也倍覺親切。

只是這趟回娘家之旅,十分昂貴。由於陳慧如長年在美國受教育及工作,曾在國外歷練,南遷雲林後,她讓自己重新歸零,轉換跑道再出發。

一方面,希望陪伴在中台灣築夢的丈夫創業,另方面,陳慧如也體認到接地氣的重要性,於是,她報考台大國貿博士班國際策略,投效台大知名教授李吉仁旗下,重新學習。

果然,在名師啓發之後,陳慧如對台灣大環境,以及國際因應策略,有了更完整的佈局,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一度到南華大學專任副教授,奔波往返,作育英才。

陳慧如家𥚃從事國際貿易,對於藝術環境、衍生性藝術商品,略有概念。短暫教職後,她回到西螺,希望自己打造舞台,增加更多的自我成就感,「聲泊廳」逐漸被形塑出來。

在台灣,許多醫生仁心仁術,成為地方士紳。游熙文夫婦對於醫界前輩陳錦煌,在行醫濟世之餘,全力投入「新港文教基金會」,至為佩服,「有為者亦若是」成為他們借鏡努力的方向。

第一個藝文動員行動,是獻給紙風車劇團。當時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各地展開,游熙文夫婦戮力參與「尋找1750個西螺人的熱情」計畫,希望讓西螺人也有欣賞劇團演出機會。1人200元,向1750人募款,湊出35萬元。

這個過程,讓他們驚見台灣公民社會潛藏的豐富人情味,「共好共善」初心,讓他們印象深刻,也找到日後藝文佈施的自信心。

2013年,取名為「饗響文教協會」正式在雲林登記,取其美食文化、音樂藝術的原鄉。

為什麼叫「饗響」,陳慧如解釋說,把饗響兩字拆開,就是鄉食與鄉音;鄉的甲骨文字形,正是兩人對坐分享食物,他們希望饗響可以當橋樑,讓小鎮與城市互相交流,鄉鎮也可以有更多元的生活樣貌。

至於為什麼需要「饗響」,游熙明補充說,身為4、5年級生的世代,以前讀書時,美術課與音樂課,大部分都因為升學壓力而被犧牲,那一代人的童年,沒有藝術,欠缺美感教育,現在108課綱喊得震天價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雲林這麼大,很多學校迄今竟然連一位專任的美育老師都沒有,令人扼腕。

雲林是台灣知名的農業大縣,菜綠米盛,游熙明希望饗響文教協會在生態外可以落實「美育」與「食育」,教人們認識安全食物,找回食物自然原味。他們強調,「You are what you eat!?只要好好進食,保持身心健康,就不會常常生病看醫師!」

身為西螺中醫生,他們並不希望西螺有太多病人。

尤其,以前外界一直以為西螺只有好米好醬油,游熙明與陳慧如的入住,讓米倉小鎮形象翻轉,米香、醬油香之外,還有餘音繞樑的古典藝術天地。「聲泊廳」逐漸成為西螺小鎮,邁向蛻變,品味昇華的促媒劑與代名詞。

當人們從濁水溪畔起步,胸懷台灣,放眼國際。透過人才邀約、整合民間資源,孕育人文藝術、食育與美育之交流園地,建構都會城鄉之間的橋樑,創造跨領域議題的討論平台,繼「延平慈愛中醫診所」的藝文空間後,綠建築、嶄新專屬演奏廳,都是游熙明與陳慧如義行善舉的升級版,持續與西螺人共好共榮。

賣掉台北市青田街的靜巷雅築,跑到雲林西螺蓋房子,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絕對划不來,許多人為之納悶,也不認同。

但隨著游限明、陳慧如在西螺蹲點的時間拉長,他們踏實地生活,充分領受農業西螺的風水流動、暖陽醉月,以及憨厚淳樸民情,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感動之餘,選擇回頭作藝文生態回饋,他們要讓西螺父老,在優雅環境中,有機會與藝術家同在,零距離享受人文藝術,「聲泊廳」在寫歷史,肩負西螺第一座綠建築,以及高端經典音樂的專業藝文聖地。

多元併進

建築、音樂與美術,本來就是一家親。「聲泊廳」的空間成立後,牆壁也不能失色,因此游熙明夫婦動起了和文化部「藝術銀行」合作的念頭。

多年以來,文化部為了扶植台灣年輕藝術家,同時充實公家單位的收藏廣度,仿效澳洲作法,成立「藝術銀行」,出借作品給公私立機構行號,甚至直接妝點我國駐外使館。

游熙明與陳慧如也如法炮製,他們向藝術銀行選租許多當代藝術作品,一方面,節省購藏藝術作品的財力負擔,另方面,「聲泊廳」的素牆,因為多元當代畫作的進駐,蓬蓽生輝,張顯了藝術的多元、多樣顏容。

打理藝術,有一定的門檻與專業規屬,游熙明與陳慧如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當他們找到久居海外的鋼琴家王佩瑤,許多專業音樂家的接觸與安排,就迎刃而解。

王佩瑤是音樂小天才,早年以全額獎學金和優異的表現,畢業於美國寇提斯音樂院和耶魯大學研究所,在耶魯大學時更雙修音樂和建築。

演奏方面以詩人般的獨特風格和細膩的詮釋著稱,曾受邀於世界各大音樂廳演出,2004至2007年受聘為林肯中心長駐室內樂鋼琴家,是台灣唯一獲此殊榮的鋼琴家,任內於美國各地演出上百場並教授無數學生。

2006年起受聘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聲樂指導和助理指揮,合作過的知名聲樂家和指揮家不計其數,也是該歌劇院史上第一位受聘的華人。

這樣的優秀人才,近期因為照顧親人返台長住,出手相助,「聲泊廳」音樂安排能夠專業到位,就見怪不怪了。

除了王佩瑤本人出馬演出之外,黃俊文、林品任、魏靖儀、Scar Lee、李承宗的古典探戈手工琴;近期的NSO弦樂四重奏,以及即將登場的楊文信大提琴大師班與獨奏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偶爾會被問及「饗響恊會是否為有錢人服務」,但若能結集菁英才子,展技現藝,提升西螺的藝術文化賞析水平,那又何妨!?游熙明與陳慧如自信回應,繼續擇善固執。

「音樂、美學,果然可以不分年齡、不分國籍,獲得共鳴,它是老少共通的語言。」饗響文教協會曾邀請「音樂時代劇場」來西螺演出《四月望雨》音樂劇公播,一位90歲阿嬤感動得邊看邊掉眼淚;還有「行動音樂廳」戶外音樂欣賞,餐廳老闆隔天到診所表達謝意,因為餐廳裏的印尼移工,看完表演後一路哼著《飲酒歌》回家,他第一次看到離鄉背井的移工這麼快樂。

游熙明回憶說,他們在西螺辦活動的效果,往往超乎預期。例如,知名導演楊力州導演的《紅盒子》紀錄片在西螺放映,引發熱議。那是一部花費十年時間拍攝,描述已故「布袋戲之父」李天祿與國寶藝師陳錫煌父子兩代間的矛盾親情,生動細膩,感人肺腑。

當天有位帶著年邁父母前去觀影的女士,直說她的父母以前是做布袋戲的,女兒看完《紅盒子》後彷彿也理解了爸爸的工作以及堅持。映後分享會中,女兒哽咽說出她的真心話,父女對望淚光閃閃,現場氛圍,無比感人。

這些點滴成就,讓游熙明與陳慧如更加肯定自己的選擇。「發潛德之幽光」成為他們的衷心期盼,台北青田街的綠寶石,換來的是西螺的彩色水晶,而水晶效應正無限擴大,璀燦夢想,正在起飛。

綠建築 當代美學

號稱西螺最美的建築,也是唯一的綠建築:聲泊廳」,就位在西螺中山路上,是游熙明與陳慧如投注數千萬元,買地造屋,全部心力守護打造的。

這是經由化零為整的4次購地的成果,172坪的土地上,興建4層樓高綠建築,外加1層地下空間,使用權狀超過3百多坪。

每一層都有水管,利用地冷系統,園區內廣植林木,人工水瀑(聲泊廳外牆以水幕自屋頂緩流,增添自然氣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在雜亂市容中,難得的一抹標緻與靜雅。

在思考雲林「聲泊廳」的雛型之初,游熙明與陳慧如不約而同指向建築與設計兩棲的吉登・路威(GIDEON LOEWY)。

這是游熙明夫婦慧眼獨具,直接邀請這位英國籍專家,擔任建築設計師,與國際建築及設計美學接軌,一步到位。

雲林西螺近年也有大興土木的過程,但大多建商停留在平價公寓(販厝)的水準,城市美學乏善可陳,而且街廓規劃,高低起伏,落差很大。「聲泊廳」有如拔地而來的鵠立火凰凰,煞那間就牢牢抓住大家的目光。

路威先生的設計品味,對游熙明與陳慧如來說,非常熟悉,也十分滿意。他們已有多年的合作經驗。

早在陳慧如落腳雲林後,居住的斗六連棟別墅(townhouse),以及她擔任雲科大教職鄰近住家,都是由路威先生擔任設計師。所以當他們動心起念興建「聲泊廳」時,「北歐設計公司」路威先生是不二人選。

目前擔任丹麥設計恊會會長的路威先生,娶了台灣女孩為妻,因此把部分事業重心,放在台灣。

早年,路威先生畢業於哥本哈根丹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stitute of Design),擁有設計及建築雙碩士學位;曾擔任丹麥與瑞典的國家級設計策略顧問,丹麥設計師協會MDD的董事及副理事長多年,並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設計公司,在台灣台中及韓國首爾皆有分公司,逾28年的全球豐富設計經驗,擁有諸多全球頂級客戶。

回顧發展歷史,路威先生於1982年於丹麥創立「北歐設計顧問公司」,1995年進入亞洲市場,2003年在台灣正式成立,5年後的2008年,才在韓國首爾設分公司,目前擁有30年的豐富全球化設計實務經驗,以及在台灣近20年的了解,是少數熟門熟路的外商建築設計公司。

擔任「聲泊廳」設計總監的路威先生,長久來累積的口碑,正是來自於國際化之原創(oringial)思維,量身打造的創新研發,永續發展的綠色設計。他一再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創意概念,正是游熙明與陳慧如尋尋覓覓的神髓。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一種簡約、沒有贅飾的建築風格,曾經成為主導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而後逐漸發展至「後現代主義」,都為人類留下經典,讓城市發展,不斷向前邁進。

包浩斯的俐落精神,到柯比意的實用概念,外加荷蘭籍藝術家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的色彩與色塊應用,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出生在歐洲的路威先生,深知現代、後現代建築的價值,加上他在台灣的半子身份,對台灣鄉土民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雲林西螺佛道教鼎盛,廟宇林立,路威先生融合中西建築藝術精華,成為「聲泊廳」不俗的容顏。

大家記憶猶新的蒙德里安晚年作品《百老匯爵士樂》色塊畫面中,紅黃藍白等,色系分明,櫛比鱗次,這種幾何形體構成「形式美」,成為「聲泊廳」的基礎架構,西螺廟宇多一些艶紅、金黃、雪白,燦爛奪目,倍顯雍容大度。

當然求好心切的國際建築設計師,在鄉下操刀蓋房子,許多先進意念,在化作實際施工時,困難重重,與在地包商合作過程,痛苦不堪。只能邊作邊溝通,曠日廢時,也因此影響不少工期。

西螺人一開始,看到中山路巷弄大興土木,大家就謠傳西螺醫生幫要炒地皮,直到「聲泊廳」完工,提供給饗響文教協會作藝文使用,持續舉辦了許多公益性活動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知道他們是玩真的,而且是有誠意的。

已經是「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的陳慧如與游熙明,長期關注環保與永續,聲泊廳不只有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地冷系統等綠建築設計;小巧玲瓏的演奏廳,也大大縮短了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讓各國頂尖音樂家大呼過癮。

由於游煕明與陳慧如選擇不生養小孩,所以他們把「聲泊廳」當作自己小孩,引用twins作稱呼,前棟是姐姐,後棟是弟弟,姐弟相依,一起迎接晨曦,送走夕陽,樓前樓後,散發溫暖氣息。

這憧號稱西螺最漂亮的建築,目前一樓前半是藝文展覽空間、後半是中藥材包裝工廠,二樓是接待區,三樓是辦公室,四樓是表演空間,完整美觀,內外兼修。

人才下鄕展風采,西螺小鎮從此可以這麼燦爛迎未來,尤其,擁抱蒙德里安建築、古典音樂現場演出。

俗話說,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游熙明與陳慧如在半百人生之後,為西螺開發精神食糧,推升地方藝文水平,更重要的,他們腳踏實地,書寫精英下鄕,飲水思源,打造台灣的美好。

藝術的有機能量,有如野火燎原,期待另一個人文豐收季節的到來,改變,就從雲林西螺開始!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