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台北101化身平民版美術館

簡秀枝》台北101化身平民版美術館
簡秀枝》台北101化身平民版美術館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讓當代雕塑與地標建築對話,一直是藝術界期待的展現方式,年末歲尾,又在疫情困擾兩年的此時此刻,「希望」成為最大共識。

台北101地標建築,成為平民版美術館,知名雕塑家楊英風(1926-1997)父子立體、鐳射同步獻藝,迎接「希望2022」。

文化部現任部長李永得、前任部長洪孟啟,以及重要藝文界人士,12月1日下午都出席了在台北101大樓舉行的「希望2022—楊英風、楊奉琛」大展,作品從戶外延伸到室內,祥龍瑞鳳展新猷,果然藝光閃閃,藝魂飛揚,迎來許多喝采。

台北101公司董事長張學舜、新任總經理朱麗文,帶領團隊,參與了該項展覽開幕典禮,他們喜形於色,偌大空間,展示楊英風父子藝術大展,尤其巨型不鏽鋼雕塑,建築體的流暢光線,穿梭在藝術作品上,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美不勝收。

開幕之前,許多賓客在作品前欣賞拍照,氣氛熱絡,藝術家的展覽,越來越被重視,台灣美術史在經歷近期的接龍式推廣,逐漸成為台灣人的驕傲。

讓藝術品進駐101大樓,也是台北101公司多年來的巧思與策略,以藝術的創思,帶領市民迎接年底之後的一連串節慶,從聖誕節、跨年晚會、舊曆年守歲、一直延續到開春元宵,普天同慶,熱鬧過節,而活動的內在藴涵,更作昇華到精神與靈魂境界,熱鬧過後,也能留下更多的人文思考。

李永得部長於致詞時表示,在全球歷經疫情過後,看到楊英風· 楊奉琛「希望」特展,讓人發自內心喜悅,兩位大師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台灣最重要的國際地標展出,特別具意義。

文化部未來一定會持續支持類似的展覽,期待讓藝術走出戶外,讓民眾更靠近藝術,透過台北101這個國際地標的展示空間,必能讓世界看見台灣更多元的藝術丰采與容顏,可喜可賀。

為該展覽掛名策展人有二,一是成大教授蕭瓊瑞,另一為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而背後的靈魂人物是釋寬謙法師,她數十年來如一日,盡心盡力,任勞任怨。

釋寬謙俗名為楊漢珩,是楊英風的三女兒,小時候得得父親寵愛,一心希望深化楊英風藝術研究,後來,她出家為僧尼,更是心無旁鶩,全力推廣楊英風藝術,是成功藝術家背後的執著力量,令人衷心敬佩。

多年前,釋寬謙力邀蕭瓊瑞教授參與楊英風藝術的追蹤、系列研究,以及出版,豐富的出版品,奠定了楊英風學術基礎。王維妮是楊英風的媳婦、楊奉琛太太,在公公與先生相繼過世後,肩負楊英風美術館運作,同時對外處理楊英風、楊奉琛父子展演與銷售,也功不可沒。

提起台灣雕塑發展還是以黃土水(1895-1930)為濫觴,他是台灣美術史上的先行者,第一位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雕塑,也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雕塑家,只是英年早逝,未能與後輩雕塑家有更多互動。

在黃土水之後,晚了十多年出生的雕塑家是蒲添生(1912-1996)、丘雲(1912-2009)與陳庭詩(1913-2002),到了楊英風(1926-1997)與李再鈐(1928-)⋯又相差了30年之久。

其中楊英風,被討論最多,一來,他的背景最特殊,足跡最廣,活動力也最活強,饒富哲學性的思維,展現在作品上,樣貌相當多元,為人津津樂道。再者,楊英風帶出朱銘的太極創作,是空前創舉,名揚國際,老師以學生為貴,也就更加出名。

根據資料,楊英風(1926-1997)是台灣宜蘭人,幼年時曾隨父母經商赴北平求學,中學畢業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因戰亂關係再回到北平求學,中日戰事頻仍,又與父母分離,回到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963年,輔仁大學校友總會為感謝羅馬教延協助該校在台復校,特派校友會總幹事楊英風為代表,由于斌樞機主教陪同,赴羅馬向教延及教宗保祿六世致謝。

楊英風在面見教宗保祿六世,達成教廷訪問任務後,並沒有直接回國,他留在羅馬,進入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雕塑系,受業於季安保理(Pictro Giampoli, 1898-1998),並獲推薦加入義大利錢幣徽章雕塑家協會,成為台灣早年少數的銅章雕塑家。

北平、東京、台北、羅馬等地的學習與遊歷,在1950、60年代,何其有幸,羡煞不少窮苦同儕。由於這樣的遨遊,眼界大開,涉獵之廣,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從傳統書畫、建築、雕塑等藝術,所得他的創作時間,拉長到一甲子,舉辦過海內外展覽,多達數十次,曾受邀在倫敦、東京等地舉行大型展,獲得無數次殊榮與奬賞,成為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台灣重要藝術家。

同時,楊英風生前積極推動生活美學,擔任《豐年》雜誌美術設計時期的木刻版畫,表現傳統農業社會的淳樸、務實精神,留下口碑。隨著台灣經濟起飛,楊英風又投入環境景觀設計,不但讓創作更具多樣性。

還有楊英風也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劃,是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不少公家美術館(如史博館)庭園設計,就是由他開先例;又如私人宅邸,楊英風也不惜帶著巨大材料,原地創作,都留下經典,例如,前收藏家葉榮嘉北投溫泉園區。

而楊英風為人熟知的不銹鋼鏡面雕塑,正是表現他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的關懷,實踐他「天人合一」的創作與實驗之理念,所完成的戶外景觀作品多數已成為當地之地標。

至於楊奉琛(1955-2015),身為傑出藝術家楊英風的兒子,是最幸福,但好像也是最不幸的事。因為藝術家父親太優秀,作兒子的怎麼努力創作,好像都很難逃出父親的如來佛,壓力之大,外界很難想像。

好在,楊奉琛在楊英風啓蒙誘導之後,在鐳射光雕上,走出自己的新路,聊堪安慰。不過楊奉琛只活60歲,比楊英風少活了11年,在創作的質量上,就難和父親相提並論,殊為可惜。

楊奉琛於1955年出生在宜蘭縣,一直在宜蘭接受啓蒙教育,直到18歲宜蘭高中畢業後,報考台藝大雕塑科,從此也走上雕塑創作之路。

然而,就在1978到1980年間,楊奉琛在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雷射實驗室研究並授課,因此,楊奉琛走上雷射創作之路,除了大地造景、景觀雕塑、玻璃雕塑、光效雕塑、雷射藝術,楊奉琛生前設計多座臺灣燈會主燈而聞名,如何在他過世之後,仍能根據生前草圖,重現他的創思,成為他能否長留後人記憶的關鍵。

12月1日下午101大樓的開幕展覧,楊英風與楊奉琛父子,都呈現了大型景觀雕塑,大都是中後期一系列代表性的現代景觀雕塑,以及雷射藝術作品,總共30餘件作品,強調東方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價值,天人合一、物我一體,成為後疫時代,大家重新調整,思考自我定位的最佳獻禮。

2021年近尾聲,101大樓附近悄然出現了許多節慶佈置,這回楊英風父子的大動作,天方地圓之間,盡情讓龍鳯呈祥,當代藝術的簡潔語彙中,彷彿展現了深邃內在的人文思考,頗堪玩味。

而雷射藝術的抽象空靈,充塞在人來人往的101大樓附近,天地之間,波光瀲灧、盪漾無邊,也是人性與科技交鋒的最佳寫照。用科技藝術迎新春,以當代哲思,卸除疫情的陰霾與煩躁,大家熱切期待的正是健康與平安,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嶄新一年。

同時,大家不忘敬天謝地,謙卑地向廣袤宇宙,致上最高敬意與祝福。

這場大型作品展,從12月1日至明(2022)年2月25,台北101彷佛化身為平民版美術館,值得大家一起欣賞與分享。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