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從「池上穀倉藝術館」的落成說起⋯

簡秀枝》從「池上穀倉藝術館」的落成說起⋯
簡秀枝》從「池上穀倉藝術館」的落成說起⋯

台灣好,台東池上藝術,已成為進行式,見證了人才、資源下鄉的轉變。而「池上穀倉藝術館」的成立,在偏鄉作現代藝術展演,這份改變,令人動容與欣喜。

近日,許多藝術愛好者蜂踴到台東池上,為了一賭逝世30年的書法大師《台靜農》的收藏展。

一開始,我心想,這樣的嚴肅、專業展覽,怎麼會跟偏鄉台東劃上等號,會有人去看嗎?!結果,恰恰相反。如果,你還問這樣的問題,也許表示你已經很久沒去過台東了。

這10餘年來,台東在有心人的精神、心血與資金投入下,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藝文種苗,正在作點、線、面的擴大中。與台東拉上線的名人,從嚴長壽、蔣勲、林懷民、劉維公、江賢二、頼純純⋯。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素有台灣創投教父之稱的柯文昌

當鏡頭拉回兩個月前,台東池上鄉長張堯城,頒贈「池上鄉第一號榮譽鄕民證」,給「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感謝他與台灣好基金會團隊多年來為池上所投注的心力。

根據日刊報導,接受頒獎柯文昌,當他拿到「榮譽鄉民證」那一刻,也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說自己因為內線交易案入監期間(2016.1.12-2020.4.15)池上鄉民用傳統習俗為他點亮一盞燈,直到他回來那一天,讓他感動落淚,能獲頒「第一號池上榮譽鄉民」,他真的非常開心。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真正的身份是普訊創投集團負責人,是國內創投界先驅。

柯文昌於2009年成立「台灣好基金會」,11年來,進駐池上,出錢出力,與池上鄉民一起努力找到以藝文發展為社區發展方向,尤其每年十月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不只讓台灣其他地方看見池上,甚至還曾登上紐約時報,讓世界看見池上、看見台灣,成為台灣相當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包括林懷民、蔣勳也都曾獲頒池上鄉榮譽鄉民,但第一號原本就是要頒給柯文昌,只是遲了4年才頒出。

柯文昌曾經感興地表示,他入監期間,池上鄉長張堯城曾去看他,告訴他,池上鄉有個傳統習俗,若有家人遠行,一定為他點亮一盞燈等待他回家,池上鄉民也為他點亮一盞燈,會一直等到他回來。

柯文昌說,當時他聽到這一番話,忍不住淚流滿面,因此他假釋出獄第一時間,也立刻回到池上接受鄉民為他舉辦的接風宴。

池上就像他第二故鄉,能夠被認可成為鄉民,柯文昌非常開心。他說,他拿過台北市榮譽市民、台東縣榮譽縣民,可是這池上鄉的榮譽鄉民對他意義重大,因為他是覺得,一個他的家鄉,他的第二個故鄉⋯他常說「此心安住是吾鄉」嘛,他心裡平安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池上正式的第一號來接納他作為池上的鄉民,這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從這11年台灣好基金會的足跡,正是池上在地的蛻變與轉型,目前在這個台灣東海岸的偏鄉隅角的稻米之鄉𥚃,打造出「池上穀倉藝術館」,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柯文昌提及,當他第一次與池上在地所有組織、協會的負責人見面時,他提出在台灣好基金會投入人力及資源前,希望池上全鄉一起努力,把池上轉變成全台灣最乾淨的鄉村。

這項請求,立刻得到所有鄉親亳不猶豫的支持與承諾。隔幾週,柯文昌再訪池上,果然乾淨整齊,路上沒有一紙垃圾,沒有一粒碎石子。

在池上鄉民的自豪性格,與原有文化藝術美好底蘊上,「台灣好基金會」借力使力,開始策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藝文活動。

當第一次在秋收稻穗藝術節時,鋼琴家陳冠宇在燦爛稻田中,彈奏鋼琴的照片,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當週全球最美麗的照片後,池上人有了更強的信心。

秋收,變成每年池上的盛宴,不只在台灣,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都聲名大噪,每年開始售票,都呈現秒殺的熱烈場面,吸引許多國際賓客。雲門舞集的《稻禾》,也是柯文昌主動向林懷民表達委託創作的熱切意願,一年後《稻禾》誕生,成為池上美麗的代言人。

金色稻浪鑲嵌著《稻禾》的畫面,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演,登上「紐約時報」藝文的頭版,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成為國際矚目的台灣品牌。

2016年「池上文化藝術協會」成立,成為池上創生的引擎;接著又承租池上在地老屋,加以整修管理,準備成立「池上藝術村」,北漂多年的台東遊子杜俊雄(復華投信董事長),對柯文昌以外地人精耕池上,感動不已,他挺身要求獨家贊助。

這個被美學大師蔣勲形容為「台灣巴比松」的池上藝術村,已經有18位藝術家入住,成為訪問藝術家或駐村藝術家,成果卓著。

當柯文昌在池上長住後,興起了蓋「藝術館」的念頭,一來,希望提供駐村藝術家作品的永久展覽、收藏園地,同時作為與鄉親對話,舉辦藝文活動,推廣藝術教育的永久「平台」。

正當柯文昌覓地思考藝術館的土地承購與設計事宜時,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好友、也是多力米公司董事長梁正賢,主動表達提供家傳60年老倉庫的意願,同時堅持由他負擔改建所需經費。

德不孤必有鄰,柯文昌的義舉善行,成為池上的一份價值與尊榮,熱心人士,爭相投入。元智大學藝術設計學系教授陳冠華被委託設計。

陳冠華珍惜地方鄉土情,帶領學生,透過工作坊,和池上鄉親一次次的理老照片,收集想法及意見,凝聚大家對老穀倉的回憶,以維持原建物空間及結構方式,進行改建,期許「池上穀倉藝術館」成為一座尊重過去,凝聚社區共識的「生活藝術館」。

果然,以簡潔的空間美學,凸顯原有穀倉的歷史感,呈現了過去與現代的對話,也帶出池上的在地特色的「池上穀倉藝術館」,成為池上居民與設計團隊共同創作,一座新舊交融、完全屬於地方的藝術館。

標誌著台灣等一個居民結合民間資源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在建築設計上,煞費苦心。建築師李冠華解釋,該館形式上,必須遵從池上農舍的基礎原型,以斜瓦屋頂、低矮的簷口為主要意象。

結構上,保留了殻倉原有木桁架,僅以必要金屬結構補强。空間上,新增西向圓窗、西南向角窗開口,加強與池上大街的連結。同時,設置北向玻璃長廊,作為主要入口,也是過渡內外的中介空間,且將榖倉的封閉性,轉換為藝術館的開放性。

另外,因為考慮藝術館的節能及永續經營,更仔細檢視了建築的細部設計,施作方式,包括開設高天窗,採自然光漫射為展示光源,且引動空氣自然循環。

尤其,採用輕質屋瓦,以減低結構負荷,以多層次方式鋪設,空氣層及隔熱層等節能設施及設計。

這樣的良苦用心以及慢工出細活打造下,「池上穀倉藝術館」於2017年12月正式開館啓用,池上人的自豪,又再加一等,鄉民把驕傲自信,全寫在臉上,特別是對於該館所肩負起3項使命,大家寄以厚望:

1、駐村藝術家在池上創作的交流平台。

2、藝術館是在地的藝術教育資源。

3、藝術館是池上的藝術文化地標。

2019年「池上穀倉藝術館」獲得「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奬」首奬。當時評審給予的講評是:「池上穀倉藝術館」與池上鄕的連結,相當緊密,透過建築連結社區和在地,以及「台灣好基金會」,讓老屋看到永續發展的機會,逐步展現生命力!

午后日照西移,金色陽光穿透玻璃門,灑落在靜謐長廊上。老榖倉從舊時儲藏米糧,轉化為以藝術展覧作為精神糧食,以另一種形式滋養胼手胝足,走過土地興衰的住民。

「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僅是陳列畫作,更是校園外的美感教育基地,更是一甲子以來穀倉乘載記憶,而展覽開啓並創造無限新故事,迎向池上蛻變躍起的新未來。

開館近3年,受到好評的展覽不少,例如,光影的對話—蔣勳 董承濓、賴純純 安聖惠;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心是最大的樂團-蔡康永・侯文詠收藏展;雲淡風輕—蔣勳私藏展;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開幕展;駐村藝術家聯展,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我們敬愛的台靜農展」。

台灣呼喊國際化、國際接軌,已經數十年。如眾所皆知,國際化的根本就是在地化,台東池上,是個累積了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情境,現在休閒秀菁英,拼命往東跑,所謂,三失齊聚(失戀、失業與失勢),外加像柯文昌這樣人生經歷波折,笑看周遭的人,更樂於下鄉打造另一個人生的春天。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發生在池上、在台東,也出現在跌跌撞撞的每一個人的人生路上。

期待金黃禾稻翻風起舞,藝術文化墊底的東台灣果然很不一樣!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