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李應元一路走來,長影不墜

簡秀枝》李應元一路走來,長影不墜
簡秀枝》李應元一路走來,長影不墜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映火-向李應元先生致敬」紀念音樂會,於5月9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舉行,老友群聚感聚,大家以音符作道別,場面肅穆,淡淡哀悽,感人肺腑。

主辦單位特別留一空位,邀請李應元入席,在樂音中,再次重逢團聚,溫馨感人。大家相信,古道熱腸的李應元來了,就在音樂會上。

當音樂會結束了,觀眾準備離場,突然間,「我是李應元⋯⋯」熟悉的聲音從舞台上大銀幕傳出,觀眾一回頭,手插牛仔褲的李應元,正對著大家微笑。

音樂響起,是李應元深情獻唱《思慕的人》。熟悉的歌聲,親切的笑容,李應元沒有離開。老朋友們呆立在畫面前,跟著李應元的歌聲唱和,不忍離去。

我心內思慕的人,

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

叫我為著你,暝日心稀微,

深深思慕你,

心愛的緊返來,緊返來阮身邊!

音樂會發起人是福住建設公司總經理簡學禮、蘇金鳳巧思,在音樂廳包廂,留了一個空位給李應元,讓他居高臨下,再次和他的妻子黃月桂、總統蔡英文、前副總統陳建仁羅鳳蘋伉儷、文化部長李永得、科技部長吳政忠⋯,友人代表張富美、江耀宗⋯。

取名為「映火-向李應元先生致敬A Tribute to Y Y Lee 」的紀念音樂會,是場企劃周全,非常專業、又接地氣的紀念音樂會,沒有人上台說話,也沒有灑狗血式的呼天喊地。古今名家、東西曲風,把李應元走過的68個寒暑,在溫馨的回眸中,共同追憶。

簡學禮、蘇金鳳伉儷追憶著往事,9年(2013)年前,時任立法委員的李應元,號召一些朋友們促成了一個不一樣的音樂會,在「二二八」傷痛的66週年,婉轉地把愛和正面力量,傳達出去,祈盼台灣持續的新生。

音樂,是李應元當時的選擇,是跨越知識與黨派的語言。9年後,當年的立委,在完成這塊土地交給他的最後一個任務之後,化身在寬闊的星空之下,同他有限的生命,引領大家無限的思念。

5月9日以李應元的名義,相聚在音樂裏,而且,在國家音樂廳特別留下一個空位,向大家摯愛的朋友—李應元,致上最大的敬意。

李應元,是台灣的關鍵人物。在這美麗的島嶼上,享有華人世界唯一的真民主體制,是很多像應元那樣有情有義的勇者,一起打拼的結果。從在北卡創辦發行台灣學生報,到曼谷的讀書會,有太多的故事被人傳頌、被人回味。

衝破黑名單,翻牆回故鄉,遊走全台灣。揶揄威權政府,喚醒百合世代,終結刑法一百;迎戰台北市長,手牽手護台灣,奠基民主輪替。二任行政院秘書長,四任立法委員;歷任勞委會主委、環保署長,副使美國華府,南任駐泰代表。

李應元樂在挑戰,順位排序是別人的罩門,卻永遠不會阻擋他的勇於承擔。因為一顆浪漫而寬廣的心,無可救藥的燦爛與樂觀,他即便與命運交手,瀟灑一如平常。是歸鄉的遊子,回到安適的家園,平靜地,休息了。當大家閉目聆聽,李應元在音樂裡,他的故事在歌聲中傳唱,叮嚀在詞曲間呢喃。

映由無我,千里星火,應元一路走來,長影不墜。我們在對你的思念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和你在音符間交錯、會心一笑。「映火-向李應元先生致敬」的音樂會,曲目的安排,良苦用心,精彩無比,都是李應元生前愛聽的曲子。

上半場以國際經典為主,包括聖桑(Saint-Saens, 1835-1921)《白鳥》、馬斯奈(Massenet;1842-1912)《泰依思》冥想曲 、薩拉沙泰(Sarasate,1844-1908)《流浪者之歌,作品20 》,以及蕭泰然( 《望春風》以及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A小調鋼琴三重奏 》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第一樂章 「悲歌」 。

知名音樂家廖皎含、小提琴家凃鳳玹與大提琴家簡荿玄,各個黑禮服裝扮,展現出色琴藝,以音樂經典向老友致敬道別。

聖桑的《白鳥》與柴可夫斯基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 》,都是對音樂界至交驟逝的道別。聖桑在於1886年完成著名的《動物狂歡節》及《第三交響曲》,並以此獻給當年逝世的好友李斯特(Liszt Ferencz,1811-1886)。

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50「一位偉大藝術家之回憶」》,對象正是莫斯科音樂院首位院長,即鋼琴泰斗魯賓斯坦(Rubinstein,1835-1881)。該曲在1882年在魯賓斯坦逝世周年追悼音樂會上首演,溢滿悲痛莊重的情緒,成為柴可夫斯基室內樂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

全曲演奏時間長達50分鐘,宛若「史詩格局」的室內樂作品,今天的音樂會,截取第一樂章,約20分鐘。

柴可夫斯基充分展現他優美旋律的特長,多愁善感的特質、緬懷故人的氣氛,力透紙背。第一樂章是悲歌小品(Pezzo Elegiaco),甚中板─正確的快板(Moderato assai - Allegro Giusto),奏鳴曲式。在鋼琴簡短的一小節序奏後,大提琴奏出旋律極度優美的第一主題,之後並由小提琴承接延續這股淡淡的哀愁,之後逐漸展開呈式部。

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充分交織,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哀傷。淡淡哀傷的優美,轉成陰鬱的送葬曲風格,再再展現悼念好友的複雜心情,令人感動。

《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鬼才薩拉沙泰,於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樂隊伴奏小提琴曲,薩拉沙泰旅行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時,親聆該地吉卜賽人的幾首歌曲,就採用那些旋律,寫作了這首舉世聞名小提琴曲。曲中屢次出現急速上下行的裝飾句,就是模仿匈牙利吉卜賽人揚琴的聲音,優美而哀愁。

最後是把一切煩惱都拋在腦後,狂舞著速度急快的舞蹈,炫技中產生絢燦奪目的效果,最後在華麗中結束樂曲。李應元在生命中的精壯時期,嘎然而止,《流浪者之歌》最能展現那份玉石俱焚之前的爭戰與放下,讓人不寒而慄。

已逝的旅美作曲家蕭泰然(1938-2015),也曾是台灣戒嚴時期黑名單的一員,一生為弘揚台灣精神,創作無數。重新譜寫《望春風》,把台灣經典歌謠,帶入音樂廳演奏,通俗動聽,也是海外遊子對家鄉的一份寄情。

該場音樂會,挑選了蕭泰然《出外人》、《上美的花》、《嘸通嫌台灣》《永遠的故鄉》,還有改編曲《父親的祈禱文》,都帶著濃厚的懷鄉與傳奇的心情。

牙周病醫學博士陳維斌,則以以《燭光》與《濁水溪溪水濁》向台灣土地致敬。陳維斌比蕭泰然小15歲,旅居日本30多年,不忍台灣歌謠的斷層,脫下白袍,返鄉創作。

陳維斌以《燭光》呈現台灣人在苦難中,透過蠋火微光的打拼,心繫天光的到來,胼手胝足中,迎接否極泰來的重新,令人振奮。

陳維斌的《濁水溪溪水濁》更是經典,由於李應元是雲林人,雲林有條著名的濁水溪,孕育了農業大縣的草地文明。

用台語來寫詞,更能傳達鄉愁,陳維斌用母親之河濁水溪,來映寫抒發台灣人客居他鄉的心情,2009年發表,並贈予雲林縣政府,獲「雲林樂章」封號。

母親之河濁水溪的溫柔與韌性,是遊子對家鄉土地的濃厚情愫與鄉愁。該曲曲風優美、詞意振奮人心,富含強烈的台灣風情味。

陳維斌創作的《濁水溪溪水濁》,彷彿讓大家陪同李應元,神遊雲林老家,再次巡視緬懷那菜圃連天、稻浪翻風的熟悉家園。聽眾在音樂會中,咀嚼著台灣農村土地的愛,更遙想著李應元為家鄉雲林打拼的斑斑血跡與淚痕。

下半場一開始,新井滿的《化作千風》,這是一首鼓勵大家走出創傷,找回失去至愛的希望《千風之歌》是首膾炙人口的名曲,該曲最能表達親人驟別的傷痛,撕心裂肺之餘,如何重新站立起來,刻骨銘心。

根據資料,早在1932年,一名美國女子為同居友人過世的母親而寫;一名英國青年在戰爭中犧牲,臨終前寫下該詩句,轉交給他的雙親,經過媒體報導之後,引人熱淚。

該首詩,本身並沒有名字,一般人就以其第一句「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來命名。

曲子意涵深遠,撫慰了許多傷痛,2001年美國911攻擊事件後,一名美國女孩在追悼儀式中,也唸出該首詩,來表達對亡者的追思,又有一說,此詩詩名為「A THOUSAND WINDS 」,詩的原作者已經不可考(Author Unknown),據說是描述一對印第安戀人的故事,烏帕希和蕾伊拉曾經因為被白人迫害而離散,雖然後來終於結合了,但是蕾伊拉卻在生下女兒後身亡,烏帕希因此非常傷心。

9日晚演出的版本,是由日本作家新井滿譜曲,李敏勇譯成台語版。新井滿曾獲日本芥川賞,才華橫溢,但去年12月間,他以75歲之齡病逝。此時此刻,聆聽該曲,令人動容,尤其李敏勇的文字功力高強,語詞非常吻合李應元生前熱情、樂觀而體貼的個性,就在大家頓失至愛的哀痛中,不要難過,大家要勇敢走出悲情。然而,哲人其萎,點滴在心頭。

由蕭泰然譜曲《父親的祈禱文》,取自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為子祈禱文,透過黃文贊譯寫成台語,彷彿是李應元壯志未酬,留給他的子女,以及台灣的年輕輩,一份誠心的叮嚀,溫馨感人。

該祈禱詞是麥克阿瑟在南太平洋戰爭最絕望的日子裡寫下的。祈禱詞中呈現了麥帥信仰的虔誠,感情的真摯,以及文章的優美,令人百讀不厭,不但是他留給愛子亞瑟一筆最珍貴的資產,更成為全民共享的千古不朽名作。

陳明章《伊是咱的寶貝》,是大家朗朗上口,傳唱街頭巷尾的歌曲,音樂會中大家心領神會,寶島子民,奮起打拼,一棒接一棒,成敗得失盡在笑淚中,不管如何,《伊是咱的寶貝》,台上聲樂家高歌,台下聽眾也跟著喃喃唱和,非常生動。

音樂會中,特別搭配藝術家曾郁文(1954-)的畫作,以「台灣色彩」系列,凸顯台灣鄉土與生命力。

出生台南的曾郁文以台灣色彩自居,投入創作已超過半世紀,他喜歡以人文風情、民俗文化入畫,甚至加入多媒材,早期,水墨勾勒古厝、白鷺絲、水仙的樸實,後以油畫壓克力繪出民俗故事、夜景、古典人物等經典作品。

曾郁文最經典的插曲,是使用土地公金紙,加入水墨薄彩,展現台灣藝術文化魅力,因此被戲稱用「紙錢換美金」的資深藝術家。

粗獷筆觸,挺拔字體,以「先走」、「飄泊」、「思念」、決心」、「紮根」、「堅持」、「傳承」、感動」,串接整個下半場的聲樂傳唱,女高音呂碧玲、吳佩娟,男高音王典、男中音楊勝安,以專業展現台灣的在地生命力與揚帆繼起的希望,女聲樂家以黃色、綠色薄紗盛裝,男歌手的加長外套,甚至蓋臀白襯衫,都讓音樂會在莊嚴肅穆中,也流淌著李應元生前的灑脫熱情,不居小節。

音樂會最具功力,是曲終人散之際,觀眾從座位起身外走。突然間,已經靜止許久的大螢幕跳出來「我是李應元⋯⋯」,然後是「228牽手護台灣」的全省大接力畫面,有著滿滿的希望與活力⋯。許多人眼角泛淚。

接著,李應元熟悉的嗓音,帶出《思慕的人》的台灣歌謠。

「我心內思慕的人,你怎樣離開阮的身邊,

叫我為著你,暝日心稀微,深深思慕你,

心愛的緊返來,緊返來阮身邊!」

是的,李應元沒有離開,他在國家音樂廳。老朋友、老戰友、至交友朋,再也忍不住,淚眼婆娑,應對著手插牛仔褲的李應元。

親自出席音樂會的總統蔡英文,在節目冊扉頁上以「總統引言」,留下短文,字裡行間,真情流露,滿滿不捨。以下是總統的文章:

2021年11月11日,正值盛年的應元兄離開了我們,台灣失去了一位好人才,許多人失去了一位好長官、好夥伴,我也失去了一位好戰友。

李應兄一生擔任過許多公職,不論是立委、駐美副代表、行政院秘書長、勞委會主委、雲林縣副縣長、環保署署長,或駐泰國代表,在任何職務上,他都盡心盡力,從來不計個人榮辱、惜情重義、樂於分享,也因此在海內外和社會各界都有許多好朋友。

應元兄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處事圓融、善於協調。他在2004年民進黨副秘書長任內舉辦的「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充分展現出這項特質。當時,北起基隆市和平島、南至屏東縣佳冬鄉昌隆村,全台超過200萬民眾參與,一起站出來牽起手。這個活動要辦起來不簡單,從中央到地方,需要協調的事項不勝枚舉,經過李應元南北奔波,多方溝通協調,最後成功寫下歷史,讓國際看見我們守護台灣的決心,也讓大家留下了滿滿的感動。

應元兄的人生很精采,留下的不只是有形的著作或建設,還包含無形的身影及價值,也是政治人物的典範。這場音樂會演出的,都是應元兄喜歡的曲目,這些歌曲經過時間的淬鍊與世人的傳唱,成為一代經典,也讓大家在旋律中懷念應元兄的身影,在歌聲中回憶應元兄的笑容。

謝謝應元兄,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