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9年奮戰 台北表藝中心即將完工!

簡秀枝》9年奮戰 台北表藝中心即將完工!
簡秀枝》9年奮戰 台北表藝中心即將完工!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麻辣火鍋上桌了,台北表演藝術中心6月完工!

一、醜媳婦見公婆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在經歷了9年的奮戰之後,接近尾聲,準備撥開面紗,以嶄新面貌,拜見公婆了。至於是否是「醜媳婦見公婆」的戲碼,台北市文化局與表藝中心新團隊,心情難掩忐忑。

其實,這個媳婦,並非真醜,只是,天先不足,後天又失調,大家以訛傳訛,積非成是太多年了。3月31日下午,有幸先賭為快,戴上安全頭盔與口罩,走了趟表藝中心現址,眼見已經拆除圍牆的新建築體,正在作收尾工作。

刺鼻甲醛油漆味,夾雜著飛揚塵土,但凌亂的背後,其實是標制著滿滿的前衞性與當代感,不但比預期狀況好太多,有望引領台北表演藝術界,登峯造極。

只是,處在民主自由、又多元價值的台灣社會,連美感品味都不會是一個標準,人人一把號的心態之下,把國際大師的巧思與傑作,也不能免俗地先行在地妖魔化。

首屆表藝中心董事會已成立,以法人化有給職的高規格,邀請劉若瑀出任專責董事長,王孟超為執行長,兩人都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傑出專才,由圈內人出任這個新機構的領航人,應是值得寄以厚望的。

二、土洋兢爭激烈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前稱台北藝術中心,基地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夜市舊址,佔地約2公頃。

2008年台北市政府廣發英雄帖,邀請國際建築團隊,希望為台灣的首都,量身打造一個國際級的專業展演場地。

當時,吸引了國內外136組建築團隊參與競圖,其中擁有普利茲克建築獎加持的明星建築師就多達3位,即2000年荷蘭籍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1944-)、2004年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1950-2016)以及2005年美國籍的湯姆・梅恩(Thom Mayne,1944-)。

另外,還包括國際知名建築團隊,如荷蘭三人團隊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法國JAKOB + MACFARLANE建築師團隊、西班牙的Abalos+Sentkiewicz AS團隊,外加不少本地的知名建築師,像姚仁喜、潘冀、林洲民、劉培森等,可說星光熠熠,深受矚目。

市府文化局當時邀請的評審委員,也具份量,包括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賴聲川、建築界執業建築師與建築教授,例如,張樞、金光裕、曾成德,以及來自海外的英國建築師路易莎・赫頓(Louisa Hutton)、伊朗裔旅美建築師莫森・穆斯塔法維(Mohsen Mostafavi)法國建築教授馬克・斯科金(MACK Scogin)。

一番的兢爭之後,荷蘭籍的OMA(大都會建築師事務所)勝出,由雷姆・庫哈斯與合夥人大衞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搭配本地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團隊,雀屏中選。

當時的落選頭是美國籍的湯姆・梅恩與潘冀建築師合作團隊。第三名則為西班牙籍的Abalos+Sentkiewicz AS與劉培森合作團隊。其他像荷蘭籍的韋尼・馬斯「所帶領」的MVRDV、伊拉克裔扎哈・哈蒂,都只能擠身佳作之林。

在北市都市發展局長任內,風風火火的林洲民建築師,當時也以「Taipei River Gondola」的體驗為訴求,希望讓台北人重溫三腳渡碼頭的黃金年代,實現台北人乘著手工渡船,遊歷河畔,最後到劍潭觀賞藝術表演,不但重拾台北人三腳渡碼頭的共同記憶,同時透過建築的影響力,再造城市水岸生活,引領Taipei River Gondola的流行風潮,浪漫多釆,令人印象深刻。

當雷姆・庫哈斯率領的OMA獲得「臺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首獎時,主辦單位公佈的結果是:此座極具國際地標的劇院建築,將擘建更多元開放的軌道,吸引國際演出市場,成為具前瞻性藝術創作環境,並引領台灣與國際級劇院接軌的21世紀劇院。內容則包括3座表演廳、1座1500席之大劇院、2座800席之戲劇廳。

3組入圍和4組優選設計圖、模型,曾於2009年3月21日至6月24日在北美館公開展出,以示慎重。

這個兢圖結果,反應兩極,有人為普立茲克建築國際明星來台創作,表示歡迎,並寄以祝福,但不乏開倒彩的噓聲,批評雷姆・庫哈斯的作品,有如「士林滷蛋便當」,或直接稱是「皮蛋豆腐」,甚至還有以「士林之瘤」作撻伐。

甚至還有熟悉當時招標運作的建築界人士指出,這個案子是事先設定好的建築案,急著國際接軌的市府團隊,一開始就標明找得過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國際明星操刀,再加上,當時「哈佛建築派」氣焰頂盛,雷姆・庫哈斯為主的哈佛師生幫,見縫插針,牽引出的密切良好的市府關係,早已內定「非雷姆・庫哈斯」莫屬,讓雷姆・庫哈斯提早來台作業。不知情的許多建築團隊,白白作了陪榜,事後有人因此反應激烈,抗議再三。

三、搭2021完工列車

即將於今年6月完工的表藝術中心,在雷姆・庫哈斯操刀之下,首先帶來對傳統劇場概念的顛覆,加上球體外觀的怪異造型,被視為當代建築(或稱未來建築)的新里程碑,不少建築界,滿是好奇,屏息以待。

日前,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把「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評選為2021年全世界最具變革性的8個建築之一(The transformative buildings set to shape the world in 2021);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引述報導。

網路上更把台北表藝中心強調為「2021年,值得人們期待的21件建築作品」,登上同榜的國際建築傑作包含了埃及吉薩大埃及博物館(Heneghan Peng Architects)、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Renzo Piano建築工作室)、香港西九龍M +視覺文化旗艦博物館(Herzog&de Meuron + TFP Farrells)、融創廣州大劇院(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匈牙利音樂之家(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聖維森特島浮動音樂中心(NLÉ Works)、加州橘郡美術館(Morphosi)、Bee’ah企業總部(Zaha Hadid Architects)、巴黎證券交易所改造為私人美術館(安藤忠雄)、Boijmans Van Beuningen藝術倉庫(MVRDV)、LUMA ARLES藝術資源中心(Frank Gehry)、聖保羅Matarazzo公園大型房地產開發計畫(Ateliers Jean Nouvel )、大同美術館(FOSTER + PARTNERS)、550麥迪遜花園(Snøhetta)、紐約哈德遜河55號碼頭(Heatherwick&Signe Nielsen )等,甚是吸睛。

如果蕞爾島國的台灣,因為表藝中心的落成啟用,成為國際建築亮點之一,必也是台灣的驕傲。

四、未上演先轟動

台北表藝中心擠身國際建築關切之林,受到國際矚目的程度,比在台灣內部還要多,一來是,造型特殊,興建過程又一波三折,給予台北市民的負面感受,再加上,建築與劇場,都屬專業小眾,真正了解與關心的人並不多。

尤其,國內建築界對大型公共建案,一再地走國際標,還有不平餘緒,反對「外國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而市民大都分不淸楚,為什麼台北已經有了國家兩廳院、傳統戲曲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還需要表藝中心?

特別是近期又傳出台北信義路上的美國在台協會(AIT)舊址,還要拿來興建「台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因此認為是曡床架屋,許多人忍不住問起:為什麼表演藝術界,需要那麼多昂貴空間。

北藝中心的舊址,正是過去的士林夜市,台北知名夜世界的風光歲月,記憶難以磨滅,對士林在地民眾來說,他們關心的可能還是士林夜市人潮何時再現?北藝中心的落成啟用,會幫他們找回興旺生意嗎?

當走完一圈接近完工的北藝中心工地下來,其實印象大大改觀,再經過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翔實簡報說明後,重新燃起對台灣表演藝術的諸多期待,也相信這棟耗時耗力、爭議性高的建築,會成為台北新地標,尤其隨著雷姆・庫哈斯在國際建築界的高知名度,必然為台灣帶來更多能見度。

34年前,兩廳院的落成啓用,成就了台灣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國際知名表演藝團,他們因為國內有了優質展演舞台,有了更好的操兵演練機會,慢慢晉升為打國際盃的一線表演團體。

34年後的今天,台北表藝中心即將加入營運,是否也意味著,台灣表演藝術界,可以再造新巔峰,耐人尋味。

五、有如錦衣夜行

提起荷蘭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大家並不陌生,他們是北京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大樓及毗連的電視文化中心(TVCC)的承辦建築師事務所,主要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其中,雷姆・庫哈斯不但是2000年是第22屆國際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盛名遠播,他還在2003年榮獲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表揚,2004年更是英國皇家金奬章得主,2010年則榮得Leone d'oro alla carriera 殊榮,戰功彪炳。

而台灣的在地協力廠商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也是台灣建築界名人姚仁喜。姚家一門三傑,有目共睹,而姚仁喜在台灣介入的案子,多到數不清。

蘭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台灣戲曲中心、屏東演藝廳,都是姚仁喜的傑作,這回成為雷姆·庫哈斯的在地配合廠商,強強聯手,更讓人側目。

不過,藝術美感是主觀的,雷姆·庫哈斯的中國北京央視大樓建築,也曾因為外觀造型的特殊,被中國大陸人批評為奇形怪狀、粗俗下流、侮辱的意味,廣在網路上流傳,讓這位普立茲克建築獎明星,也受負評波及。

無獨有偶,表藝中心在2016年間,因為承包商理成營造公司突宣布周轉不靈,向法院聲請公司破產,造成工程的延宕,各界也曾憂心忡忡。

9年的工期與等待,預算從最初公開招標時的38億元,追加到目前的新台幣67.5億元的造價,究竟有沒有那個價值,也成為市民關心話題。

「國際建築師就可以一再追加預算,如果本地建築師採用這樣追加模式,早已被聲討追訴了」,不少國內建築師,望樓興嘆,忍不住發出不平之鳴。

從參與招標迄今,雷姆・庫哈斯其實勤跑他的建築工程所在地。疫情之前,據說每1、2個月就來台一次,親赴工地現場,了解工程進度,也常和台灣的建築院所舉辦演講、討論會,建築界對他並不陌生。

不少建築老師,非常推崇雷姆・庫哈斯雷的人格特質與養成經歷。

據分析,1944年出生荷蘭陸特丹的雷姆·庫哈斯出生時正逢「飢餓冬天的荷蘭」時期 (The Dutch famine of 1944–45, known in the Netherlands as the Hongerwinter),雷姆・庫哈斯回憶起物質缺乏,到甚至連白老鼠都被當成佐餐圖溫飽的困頓童年,但那樣的出身,反讓他力爭上游,而重建家園,也是他孕藏建築DNA的源起。

今年77歲的雷姆・庫哈斯,身兼多重身份。他曾擔任過記者、電影編劇,也是饒富學術含量的社會學家,以及他至愛的建築師工作。

眾所皆知,雷姆・庫哈斯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所以他把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取名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清晰思緒中,呈現了他畢生夢想與理想的完全定位。

另外,雷姆・庫哈斯對不同群族與文化的了解,也有非常人的際遇與優勢。他在荷蘭鹿特丹出生、生活與啓蒙入學;及長,在1950年代,隨父母到印尼雅加達,在那裡生活了好些年,實際感受未開發國家在人口擁擠,卻又要在亂中有序中討生活的樣態;1960年代,重返歐洲,1968年參與巴黎學運,而後到倫敦建築聯盟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唸建築,7年後,在倫敦創立OMA,最後移回鹿特丹家鄉,這樣的生命歷程,是出色建築師難得的養成溫床,豐富國際經歷,讓他的社會觀察與人文關懷,更加天賦異稟,優於常人。

在建築界的立足,可追溯到1988年,他在紐約舉辦「解構建築展」,頗受好評,因而名聲大噪。

新聞記者出身,雷姆・庫哈斯勤於書寫,不管是日常隨筆,還是扎實論述,都擲地有聲,也成為他允文允武的人格特色。比如說,1975年他以作家的身分,出寫《顛狂的紐約 Delirious New York》倍受肯定,被解讀為城市規劃的宣言。

1995年雷姆・庫哈斯再寫《小,中,大,超大 - S, M, L, XL》,自視甚高的雷姆・庫哈斯,認為每位「酷」建築師,書架上一定要有「裝飾性」的該本「酷」書,也引發討論。

在諸多觀察與推理之中,庫哈斯非常有自信,在他眼裡,建築形式的美醜,不是第一考量,反而著迷於對各地文化的捕捉與解讀,乃至帶著㒹覆性視角的舖成,再定義,再創造,才是他真正的核心價值。

這樣的思維,難怪雷姆·庫哈斯的建築作品,總是在大城市中,鶴立雞群,特殊的建築外型,讓人有著巨大衝擊感,不管是2004年完工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或是2012年落成的北京中央電視台,或者台北表藝中心,都難逃保守人士的𠾐𠾐砲聲。

建築學者阮慶岳曾以雷姆·庫哈斯談論「有關游泳」的心得表示,「時間久了,不再覺得需要費力,就只是任其漂浮。」(After while, it becomes no effort at all. You just float. )言下之意,彷佛是說雷姆・庫哈斯的建築境界,有如他在游泳時,進入冥想(Meditation)狀態,類似莊子逍遙遊中,展鴻翅高飛九重天、乘著熱氣旋到南方的心情故事與狀態。把東西思想意境,交融生輝,身體力行。

許多建築界老師也推論:雷姆・庫哈斯的哲學思辯,對21世紀的意義,有如20世建築界的瑞士-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一樣重要,只是目前大家對他還不是很了解,讓他身陷「先行者的寂寞」之中。

姚仁喜也是雷姆・庫哈斯的台灣知音,他以貼身的合作廠商的經驗在演講中指出,雷姆・庫哈斯是位不折不扣巔覆型的建築師,因為醜陋對他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所以,台北表藝中心是不是皮蛋豆腐,或是士林之瘤,他不是那麼在乎。

姚仁喜認為台北有雷姆·庫哈斯的建築,對台灣整體形象來說,是加分的,因為雷姆・庫哈斯對當代建築、未來建築,影響非常大,他的巔覆性格,總是以重新定義(redefined),來思考每一個他所設計的建案,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對台灣建築界,必然具有啓發意義。

由於雷姆・庫哈斯有過採訪記者、影像拍攝的養成,讓他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敏銳犀利,建築界無人出其右,而對新聞性、大眾性的掌握,更是切中要害。

姚仁喜以這回設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經驗強調,雷姆・庫哈斯對台灣特質與現象,可說鞭辟入裡,台灣民情、社會、個性、台灣戲劇界的狀態,他瞭若指掌,十分讓人佩服。

姚仁喜說,雷姆・庫哈斯深刻的劇場概念,同時配合台灣非正式的(informal)、實際的(practical)、快速的(rapid)、隨意的(random)文化,可以把這些元素,擁覽入懷,巧妙地融進建築設計裡,果然,層次分明,自成一格。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興建在台北舊的士林夜市上,姚仁喜說,雷姆・庫哈斯來台的次數很多,他仔細觀察士林夜市,對於夜市𥚃的鴛鴦麻辣鍋,印象深刻,因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三種火鍋口味可以湊在一起,雷姆・庫哈斯便以此發想,並挪用3鍋並列的概念,把台北市文化局在招標時,要求打造3個劇場的需求,一步到位。

他以背對背的方式,把3個不同規模劇場,鑲嵌在一起,讓它們的後院(back house)共通,互相分享(share)。

回首前塵,在過去1、20年當中,全世界蓋了無數個表演劇場,不少國際知名劇場,也都會出現3個劇場,必須同時存在的規劃,但所有的建築師,幾乎都在那個大屋頂與大外套上,攪盡腦汁,沒有人真正去思考或挑戰(challenge)劇場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對於金璧輝煌的北京大劇院,雷姆・庫哈斯基本上是反對那種大而無當的裝飾性作法。

姚仁喜對雷姆・庫哈斯的鴛鴦麻辣鍋靈感呈現,佩服不已。

姚仁喜解釋,雷姆・庫哈斯在設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把麻辣火鍋的3個鍋,反過來使用,讓他們背部兜在一起,互相呼應,並在整個建築結構中,巧妙規劃了「參觀回路」,即公共參觀小徑(public route)。

一個免費的步道,穿梭場館各空間,有如進入整棟建築體的肚子跟腸子裡,讓觀眾一覧無遺,可以看到所有的後場,像機械設備、舞台的升降過程、演員休息的地方,抑或正在排練或上演的節目等等,民眾在不需要付費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到內部的所有設備,甚至可以沿著參觀回路,爬到屋頂上欣賞空中花園。

劇場的私密性,後場文化,觀賞視角,完全被他顛覆,這種大膽作法,令人拍案叫絕,完全耳目一新。

另外,台北表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藝術總監王孟超,對於雷姆・庫哈斯的細膩與精準,也多所讚美,他們推舉建築師對表藝中心建築體的相關配件,所堅持的標準,始終如一,寧缺勿濫,在許多細節上,下了功夫,例如,外牆的金屬板,不但尺寸嚴格,稍有手印,即要求重作。

又如,曲型落地大片玻璃,也曾委託台灣在地玻璃大廠試做,但因為穩定度不足,他堅持整批從西班牙進口。

又如,許多內裝細節,他事必恭親,觀眾席座椅,因為有現場寬窄的法規限制,又有人體工學的考量,雷姆・庫哈斯自己設計完後,整批從義大利訂製進口,絲毫不馬虎。

台北表藝中心的色彩,獨具魅力,粉紅、綠、藍、灰,雷姆・庫哈斯也是要求到底,其中藍色劇場,他以深藍替代黒色,因為在夜燈照射下,藍色比純黑更具變化,一旦打了室內燈光後,民眾從室外向內觀看,必然繽紛斑斕,會令市民路過其間,處處留驚艶。

至於被民眾質疑為「皮蛋豆腐」的大圓球,則是雷姆・庫哈斯發想士林夜市的大腸包小腸,他以大圓球內有小圓球,打造「球型鏡框式劇場」。

小球是展演空間,圍繞小球一圈,即是民眾的公共參觀回路,完全打破劇場觀看框架。這個由球體外觀及內部打造出劇場空間,相當新穎有趣,但是這顆大球要安全地、不露痕跡地鑲鑽進方型建築量體上,學問非常大。

雷姆・庫哈斯就有本事,讓球與面之間,交融一體,接軌的天衣無縫。劉若瑀與王孟超,咀嚼其中,愛不釋手。

六、一流設計 五臟俱全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緊鄰基河路、劍潭路與承德路四段,北側是百齡高中校地,與旁邊的臺北捷運劍潭站毗鄰,是基地完整的獨立區域,面積約1萬7千多坪。

這幢進入收尾階段的建築,外觀新穎,地下1層,地上12層鋼骨混凝土結構,外牆採帷幕玻璃及金屬牆面,整體建物係由鏡框式大劇場、中劇場及多型式中劇場等3個劇場,共同組成,中央的圓型球體,嵌入方形基座的胸腰部位,地上1、2樓作為劇場公共大廳,4至9樓全為挑空區作為劇場主要空間,三座劇場打開互通後, 總共可以提供3,100席觀眾席位。

當大劇場的1501席與多型式劇場的800席,透過設計上的連通可行性,打造出65公尺長、120公尺寬,可以容納2550人的超級大劇場,成為這個建築案的精髓所在,令市府文化局及表藝中心團隊,振奮不已。

這幢建築物,無論在建築造型上或結構設計上,都非常的先進,完成後可望提供劇場多功能性使用。另於地面層,將開放空間與文藝市集,提供公眾使用,之外,還有200個地下汽車停車位及353個機車停車位。

車位明顯不足,因為對面就是捷運劍潭站,未來將鼓勵民眾搭乘捷運與公車,減少對地下停車的依賴。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還規劃了一座餐廳與咖啡廳,屆時希望成為市民聚集的亮點所在。

這樣的配備,可說五臟俱全。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00號的迪化溫水游泳池,已在2016年5月被活化而成為台北表藝中心的場地之一,在停用10年之後,移作劇場試演場,啟用後,將延伸成為台北市場表演藝術中心的劇場後台,讓劇場培訓,更走向一條鞭,水到渠成。

依照表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的說法,今年6月,可以完工,進入試營運,希望在2022年年中,順利開幕,迎接台灣表演藝術界的新時代!

七、分眾發展、國際接軌

表演藝術場域在台灣,日趨完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包含了國家兩廳院、台中歌劇院,以及高雄衛武營,可說北中南均衡分佈。

這是以經典類型表演為全島佈局與市場區隔。在高鐵通車以來,一日遊成為可能行程,愛好經典表演的民眾,從台北台中下高雄,或從高雄、台中到台北,只要不嫌高鐵票價,是完全可行的,

至於流行音樂方面,除了北高原有巨蛋之外,近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將落成,局部開放使用,可望與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北呼應,既兢爭也合作,各自製作表演節目,也彼此分享表演。

這個期望,早在兩座流行音樂廳的設計之初,即有了默契,透過北流高流彼此分享互補為前提,也就是說,北流製作的節目,台北演完,立即移師高流,高流製作的節目,也一樣分享北流。這麼一來,市場胃納量彷佛加倍,如果推廣得好,有利於音樂人的生存,值得喝采。

反觀以劇場為主的大台北的表演藝術界,在空間配置,更豐富多元,以「當代」戲劇風貌,與「傳統」戲曲中心,以及「經典」兩廳院作了分眾與市場區隔,綿密中透露出分眾經營的可能性。

困擾了一年餘的疫情,在防疫措施的日新月異,疫苗接種的普及之後,終將成為過去。

台灣戴著口罩看表演,已經非常有經驗,本地藝術團隊的操兵演練,技術經驗,都越來越成熟。

當疫後國際表演團隊重新入境時,我們的表演空間,越來越齊全,也具分眾層次,包含了大中小規模與實驗性場域,連排練場都增多。

與其說,是揭開北藝中心神秘面紗,不但讓不是真醜的土洋混血媳婦見了公婆,還將吸引更多國際表演團隊的進駐使用。

海島淺碟型經濟體的台灣,不能不開放門戶,迎接外來挑戰。建築工程界必須忍受國際標挑戰,表演藝術界何嘗不也是如此,迎來國際表演團隊,參與兢爭的同時,也是像34年前的雲門舞者一樣,昂首闊步走向國際,成為國際一線隊伍,這才是迎接表演藝術地標性建築物的意義所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棟棟嶄新建築蓋起來了,是表演藝術界,well-prepared粉墨登場的契機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