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維修技法 文物修復師學銲接
一般銲接技術多用於建築或工業,其實也能應用在維護藝術展品與歷史文物,勞動部勞發署桃竹苗分署銲接實務班學員韓克瑄,過去曾在台南奇美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擔任文物修復師,為專攻金屬文物修復,她參與銲接職訓,盼結訓後投入金屬文物修復工作,為文物爭取重新亮相機會,再現當年風華。
韓克瑄大學就讀中文系研究文字學時接觸到青銅器,開始關注青銅類收藏,不僅深愛上金屬文物,更立志成為文物修復師。她表示,為精進文物修復知識與技術,先在台南藝術大學古物所取得碩士學歷,再到奇美博物館擔任文物修復師3年,隨後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資產修護研究所深造,取得文物修護碩士學歷,畢業後進入荷蘭國家博物館擔任文物修復師,台荷修復業各有特色,但台灣較少專門做金屬類的修護人員。
現年39歲的韓克瑄在文物修復領域深耕8年,為專攻金屬文物與展品修復,她報名銲接實務班,盼未來運用所學在修復工作,以專業判別文物的產出製程及不同技法修復。她說,面對博物館藏品,不僅需要處理技術,更需要廣博了解每種銲接技術的發展時間與脈絡,才能對應並判斷藏品的製作歷程、銲道成型方式及銲接缺陷改善等。
回憶訓練時期,韓克瑄說,感謝訓練師簡傳恩的指導,帶領她掌握銲接技巧,了解不同銲接技術適用哪些材質的藏品,對她的問題都有問必答,讓她收穫滿滿。她說,剛開始每天回家都累癱,手臂也因長時間使用手工器具施力,痠得舉不起來,歷經600小時訓練後,她秀出手上肌肉,笑喊是另類成果。
桃竹苗分署長林淑媛表示,近年參與銲接職訓的女性學員有明顯增加趨勢,銲道的細膩與穩定度不輸男學員,為培育銲接技術人員,已翻新擴建銲接工場,讓訓練空間更寬敞且便於操作機台,設備也汰舊換新符合業界需求,她也鼓勵勞工朋友跨域學習,增加其他專業,讓職場路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