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豔陽高照,謹防紫外線傷害

紐約時報新視界:豔陽高照,謹防紫外線傷害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夏陽炎炎,正是回顧幾則「紫外線對肌膚影響」研究的好時機。

二○一五年五月,一組英國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出中年人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皮膚細胞因為日照而DNA受損,細胞表面看來正常,但基因突變可能是癌症的第一個階段。

研究團隊檢查四名中年人的眼瞼皮膚(三個西歐人及一個南亞裔),發現大量看似正常的細胞已經出現與癌症有關的突變,而且數量遠遠高過他們的預期,每零點六平方公釐的皮膚就會出現一群突變細胞,而每一個細胞有大量的DNA突變。

研究人員尚未查明其他曝曬的身體部位或不同種族背景是否也有同樣的突變發生率,甚至不確定多少突變會發展成癌細胞,但這一個發現絕對不容輕忽。

耶魯大學生物物理專家布拉許博士研究紫外線傷害逾四十年,他認為上述的新發現是一個預警,提醒大眾更加小心紫外線的傷害(無論是來自自然陽光或日曬機)。

他指出,保護幼兒尤其重要,幼兒比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容易因為紫外線出現細胞突變。

布拉許博士說,在海灘曬太陽容易讓肌膚受損,身體有自我修復傷害的能力,但突變偶爾還是會出現。

很多人使用防曬品防止紫外線傷害,卻不懂SPF係數的意義。二○一四年夏天,伊利諾州一間皮膚科調查了一百多人,發現僅有四成多的人知道。

SPF是Sun Protection Factor(陽光保護指數)的縮寫,反映防曬品防止曬傷的效果,預防曬傷可以間接減少皮膚癌風險與陽光造成的皮膚傷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固定使用防曬品的美國民眾不到三分之一。

也有少數人雖然使用防曬品,但塗抹的量不足以讓產品發揮實驗室所測試出的保護效果。此外,很少人記得隨時補擦。另一個防曬更好的方法是避免日照,尤其在中午時分。

不久前,布拉許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也發表一篇研究,指出紫外線對皮膚細胞造成的傷害大多在曝曬後幾個小時就會出現。即使處於黑暗之中,先前曝曬時紫外線所構成的物質會持續傷害皮膚裏的黑色素,進而刺激電子,電子所產生的能量則會傳遞到DNA,以紫外線傷害DNA的方式傷害DNA。

英國團隊利用精密技術,分析從正常皮膚細胞取出的兩百三十四個活組織標本,發現突變的程度與許多癌症相似。布拉許博士指出,手掌、手臂、臉頰和耳朵的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的程度大過眼瞼皮膚,突變程度可能因此更高。

近二十五年前,布拉許博士與同事已經發現紫外線會誘發名為p53的重要抑癌基因突變,他們檢查二十四位患者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現有百分之五十八的p53出現突變。

布拉許博士強調,突變不是買瓶乳液就能去除,預防傷害仍是上上之策。

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環境工作小組」分析上千種防曬產品,尤其推崇含有氧化鋅或二氧化鈦的防曬品,這兩種成分防曬能力強,對健康影響也較低,而且不會因日照而逐漸分解。這些物質對會造成皮膚老化的長波紫外線(UVA)的防護能力也優於其他成分。有的消費者以為價格愈貴、防曬係數愈高(高達七十或一百)的產品保護力愈好,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認為,防曬係數超過五十的產品防曬效果增加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