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料理歷史探源 吃出時代感人情味

台灣的素食同樣也反映了台灣生活的歷史變遷。在台灣,吃素最早甚至可以溯源到荷蘭時期。之後又隨著,大陸遷台,台灣素食小吃逐漸融合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口味。有時候,一盤清蒸臭豆腐的辣味,就有台灣辣與四川辣的融合。一顆素包子,也吃得到貴州地方的豆腐人情味。而且讓人感動的是,儘管物價不斷上漲,素食小吃有位老闆卻堅持少漲一點,維持親民的銅板價,希望讓人們吃素,也吃到溫暖的人情。

大鍋拌炒,香氣四溢,麻婆豆腐冬粉做內餡,口味獨創的素包子,一顆只要銅板價20塊錢。

當物價不斷攀升,大家的荷包緊縮,老闆娘的人情味卻一點都不貶值。

素包子店經營者 路馨婷:「來 我請你吃顆壽桃,今天我有做壽桃,我就這一次調過,我十年都沒調過價錢,還都客人一直來跟我說,你要漲啊 漲啊,從過年就一直考慮到三月,才調 調到20塊這樣子,客人來買包子,也都是也都滿感謝的,都說還好有你們做給我們吃。」

包子店的生意,幾乎不受疫情波及,最受歡迎的店內招牌,麻婆豆腐素包子

最高紀錄 一天賣出上百個。

素包子店經營者 路馨婷:「我的老家是貴州,你如果 小時候你去吃包子餡,大部分裡面都是用豆腐做餡,因為小時候的話,甚至能夠吃到豆腐,就是已經 那都滿奢侈了,我從小就愛煮飯,都是我跟我爸在弄,然後炒餡 那時候,我們一定都是用豆腐來炒 炒餡,那我就想說 我做來試試看,來做試試看 可是,ㄟ 第一次炒出來,大家反應都不錯。」

庶民飲食經常反映地域文化的融合,台灣素食小吃,同樣不例外。

中研院台史所 退休研究員 翁佳音:「我們台灣一個島,人一大堆 有從中國來的,有從南方來的,有時候我們想念故鄉的食物,大家沒辦法 就要自己去就地取材,最後就發展出,我們台灣自己的特色,比如說 我們沒有那種調味料,我們自己會去種,另外一種(植物)來去補過去,這是我們生存文化發展的一部分。」

一碗清蒸素臭豆腐,單是它的辣味,就交疊了川味版與台味版。

素食小吃經營者 覃榮二:「我們是四川人,那喜歡吃辣,辣椒部分 我們自己炒的,就是融合一些四川的辛香料,然後符合台灣口味這樣子。」

融合大江南北口味的素食小吃,經常連非素食的客群 也感到驚豔。

素食小吃經營者 覃榮二:「來吃過我們的東西以後,覺得味道不錯,才發現說 喔 是素食,就開始常來。」

台灣吃素人口逐年上升,學者指出其實華人吃素文化,最早可能溯源到荷蘭時期。

中研院台史所 退休研究員 翁佳音:「在荷蘭時代就有一種龍華齋教,還有先天教,它們傳進台灣,所以信仰的人, 他們就開始吃素,吃和宗教 關係都很深,有宗教就和吃有關係。」

隨著時代演變,素食文化在台灣,儘管早已淡化了宗教色彩,但現在素食正透過我們舌尖上的味蕾,表達最具魅力的風土人情。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走出喪子之痛 老夫妻作環保相扶持
師徒相聚雲端 前進竹南國泰環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