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族群揮別夕陽 運動 機能 穿戴商機如日東升

紡織族群揮別夕陽 運動 機能 穿戴商機如日東升
紡織族群揮別夕陽 運動 機能 穿戴商機如日東升

紡織品屬於民生必需品,市場需求隨全球經濟成長,近幾年運動風氣興起,運動、機能服飾注入新營運動能,加上穿戴市場發展快速,紡織產業正展現出全新成長面貌。

作者/陳 曦

衣服,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市場需求隨經濟成長而穩定提升,台灣紡織產業鏈發展已有數十年歷史,具有成熟的上、中、下游生產體系,在2018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台幣。然而,隨新興國家崛起以及科技的快速進步,正逐漸替該行業塑造全新面貌,台灣紡織業究竟何去何從?未來營運的利基點又在何處?待筆者於後文一一揭曉。

紡織品屬於民生必需品,市場需求隨全球經濟成長,據WTO數據顯示,全球紡織品及成衣貿易額從1995年的3110億美元、2004年的4530億美元,來到2016年的7260億美元,約維持4%的速度逐年成長,與全球經濟成長幅度相當。近幾年隨著運動風氣興起,參與路跑與健身的人愈來愈多,對運動服飾特有的舒適性與機能性格外重視,據研究機構Technavio預估,全球運動服飾產業營收將從2015年的1525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816億美元,成長逾2成,替紡織產業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此外,穿戴市場發展快速,除手表、手環、耳機等產品外,智慧服飾亦是各家大廠相繼投入的重要市場,透過多項感測元件,隨時觀察個人生理上的變化,能廣泛應用於運動、保健、居家看護、行動醫療等領域,根據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智慧服飾出貨量將由2019年的694萬件,成長至2022年的1991萬件,推算年複合成長率高達42%。在傳統需求穩定提升與新興應用的加持下,預期全球紡織市場未來將維持成長態勢。

紡織業新動能

台廠機能布放眼國際

台灣1950年代以前的紡織業仍處於萌發期,當時以棉紡為主,直至1951年在政策支持下,促使紡織工業漸興,中間歷經多次產業升級,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紡織業從上游到下游,大致可分為原料、纖維、紡紗、織布、染整與成衣等區塊,上游原料除了天然的棉花、毛料.等,亦可從石油中提煉化纖原料,因此有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之分,纖維材料經過紡紗機紡成線或紗,並透過織布機織造出胚紗、胚布,之後再藉由染整加工,用化學或物理方式進行處理,這才形成平常市面上看到的布料,最後經由裁製縫合完成成衣製品,或其他相關紡織商品,如家飾用的桌巾、窗簾或產業用品。

隨著中國市場的崛起,產業競爭加劇,迫使具勞力密集特性的成衣廠外移至較低工資國家,據投審會數據顯示,2007年.2011年紡織業投資越南的件數僅有2件,但在2012年.2016年則倍增至9件,在下游成衣廠外移下,使台灣紡織品出口越南的金額逐年攀升,由2007年的12.1億美元,成長至2018年的22.7億美元,成長87.6%。留台的中上游廠商則積極參與產業升級,利用品質及價格兼具競爭力之紗布,在台生產少量多樣或交期較短之訂單。在2014年世足賽與2016

年里約奧運中,多數由Nike與Adidas贊助之球隊,均採用台灣所製造之環保布料球衣,可見台灣紡織產品在機能性紡織品的市場中,已經居於全球重要地位。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9/7/12 No.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