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長評估: 水下基礎、海事工程先達陣

工商時報【陳鷖人╱台北報導】 離岸風電通過環評初審容量已超過10GW,未來將進入遴選、競標,選出5.5GW開發,經濟部長沈榮津昨(28)日表示,前幾年目標先衝高設置量,後面再把產業帶起來,他評估,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最有機會先達到本土化。 沈榮津指出,首要目標先把離岸風電基礎建設建置完成,2020年基礎建設完善後,外商供應鏈中很多零組件一定要本土化才划得來,塔架、海事工程和水下基礎一定會本土化,風機內一些大型零組件應該也可本土化。 沈榮津接著說,在風機本土化部分,像是台達電變頻器、變壓器、開關設備國內技術都已具備,都是機會;東元跟大同的馬達、發電機也有機會。如果有技術,設計製造沒有問題。 沈榮津透露,三菱電機社長周二曾拜訪他,他也致電東元電機董事長黃茂雄表達希望合作意願,對方也很有興趣。 經濟部評估,每年風機年產量超過百支就可以達經濟規模,就有利於產業鏈本土化。若單機容量以5MW計算,2020年後每年約可產出180支風機。 各開發商雖通過環評,不過開發面積大多縮減,開發商單機容量大概拉到8至10MW,若開發商採用單機10MW風機,風機年產量將縮減至90支,對此,沈榮津回應,5.5GW開發量應仍具經濟規模。 然而,被視為最有望希望本土化指標的台船卻被質疑淪為仲介商,立委葉宜津批評,台船泛官股占43%,但台船缺乏核心船隻、技術人員,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署合作備忘錄是「戴帽子」,竟是先承包、再轉包給有技術能力外商,賺取仲介費,無法帶動產業。 對此,沈榮津回應,有耳聞此事,會找時間找台船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