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政策做表面 行道樹竄根與民爭道

【記者方笙楠臺北報導】「環境綠化」是現代居住環境品質中的重要指標之一,柯文哲市長更是以田園城市作為主要政見之一。臺北市議員潘懷宗今日於工務部門質詢指出,臺北市對於行道樹的栽種,只求表面快速綠化,不管後續維護維修付出成本!

潘懷宗指出,近三年人行道最常維修原因就是鋪面破損與鬆動,而導致人行道鋪面損壞主要殺手 之一,就是「行道樹竄根」。根據公園路燈管理工程處統計,從107年6月開始至今,每年行道樹發生竄根事件不在少數;依竄根程度區分: 以容易造成路面隆起、鋪面破損、龜裂或排水溝渠阻塞的中度竄根最多,近四年來共計有1,280件中度竄根事件發生,導致人行道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繕!根據新建工程處提供資料顯示,每年人行道零星修繕維護費用有逐年升高趨勢,從104年205萬8,024元,到了110年已變成569萬9,529元,人行道零星修繕費用上升將近2.8倍,也造成人行道、車道凹凸不平,徒增用路人的危險!

潘懷宗表示,北市府在推進綠化時應多方考量,不能只看種了多少樹、增加多少綠地、提升多少綠視率。如「黑板樹」(又被稱作政治樹),因為生長快,受到政治人物喜愛,表面看似快速推廣綠化,但這淺根系的外來種,颱風來容易倒,樹枝也容易被吹斷,甚至樹根亂竄,恐會破壞地基!

其它,像是「榕樹」屬熱帶型樹種,臺灣的氣候適合生長,遮陰效果佳,適合栽種在公園及校園中。不過,作為行道樹就不適合,原因在於容易倒伏,而且根系的發展易造成道路鋪面隆起,可能絆倒行人。又另外,「小葉欖仁」屬於淺根喬木,近幾年也被大量種植,其易有浮根問題,可能是基地不良或生長空間不足所致。

潘懷宗並指出,目前臺北市行道樹數種,仍存在超過半數不適合作為行道樹的樹種,但臺北市汰換淺根樹種速度過慢!例如「榕樹」數量高達近1萬2,000株,是目前行道樹中種類最多的樹種! 其它像是菩提樹、第倫桃、木棉、垂榕等淺根性樹種不耐強風,具板根、氣生根或呼吸根之樹種易影響行人通行安全。為了快速綠美化而大量種植豆科植物,例如:鳳凰木、盾柱木、鐵刀木、羊蹄甲等,這類樹木雖然生長快速但不結實,遇上強風容易折斷這些都大量存在於臺北市人行道上! 汰換淺根路樹樹種,進行深根性的樹種新計畫,才是綠化的治本之道。

比較不受歡迎的樹種還包括木棉、白千層等。木棉花過了花期,果實爆開的棉絮隨風飄散,恐怕導致部分民眾鼻子過敏、皮膚發癢;白千層花粉也會讓體質敏感的人出現頭痛、氣喘、打噴嚏等不適症狀。

此外,根據樹木竄根程度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潘懷宗提到,依《臺北市行道樹竄根處理作業原則》第三點第二項規定:『有中度竄根情形,經開挖後,就造成破壞部份之根系予以斷根處理,並視斷根程度設置保護架,避免樹木傾倒。若斷根會嚴重影響樹木支撐力,則依本處樹種更新計畫辦理換植。』 又按同法第三點第三項規定: 『因重度竄根已有竄入鄰近建物,以致排水管線阻塞,影響房屋結構安全之虞,須由公燈處邀集各管線單位會勘,若斷根會嚴重影響樹木支撐力,或無法設置阻根牆(地下管線穿越或影響地下結構物等),則須辦理換植作業。

不過,他調閱歷年公燈處竄根樹木移植狀況發現,居然只有兩件樹木竄根移植案,其中一件更是在107年之前,105年4月29日從信義區松德公園移植一株臺灣欒樹至松德公園 、107年8月8日從文山區忠順公園移植五株黑板樹至萬芳9號公園。他質疑公燈處是否確實依照該作業處理原則辦理? 抑或是一昧盲目推動 導根板,扼殺行道樹生命?

最後,潘懷宗指出,根據研考會資料,民眾經由1999反映因「路樹竄根」導致損害件數,從104年5件,到108年的51件、109年的43件,整體案件量上升約8至10倍,但實際上因為路樹竄根申請賠償成案件數卻非常少(歷年僅僅七件成案),且僅有107年受理1件國賠案 。

他對此強烈質疑,是否一遇到路樹竄根案就由「公園處自行判斷責任歸屬」,受損民眾往往只能自認倒楣? 政府每年編列2、3億翻新人行道鋪面,潘懷宗認為有效的管理維護更重於硬體的設施,近年來綠營建的觀念不斷推廣,選對樹種,適地適種,才能讓行道樹活得更長久,讓納稅人的錢能充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