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電玩、短影音,都比大外宣更有力!《經濟學人》解析「軟實力」如何悄悄成就「酷中國」

中國政府多年來「大撒幣」提升國際形象,卻始終無法打破「威權政體」帶來的陰影。《經濟學人》稱,近年來一群無心插柳的外國網紅、全球熱門的電玩、短影音和微短劇,讓中國開始「變酷」了。儘管如此,中國的人權壓迫與對自由的箝制,仍為其國際形象設難以跨越的界線。

3千萬人看網紅遊中國

美國20歲網紅小戴倫・傑森・沃特金斯(Darren Watkins Jr.),以網名「IShowSpeed」廣為人知,豐富誇張的表情反應,讓中國網友稱他「甲亢哥」。2025年3月至4月,沃特金斯在中國進行2週的旅遊直播,向全球3,800萬粉絲展示中國的歷史遺跡(在長城上翻筋斗)、友善的民眾(與模仿川普的民眾互動),以及先進的科技(與機器人共舞、體驗無人機送餐和飛行計程車)。

在深圳,沃特金斯把一輛有007風格的兩棲電動SUV駛入湖中,他驚呼:「天啊,這車竟然沒沉⋯⋯中國太厲害了、中國的車太厲害!」他在整趟中國行也頻頻感嘆:「中國真的不一樣了,兄弟們。」

中國首款3A(高成本、大規模、高品質)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翻攝Steam官網)
中國首款3A(高成本、大規模、高品質)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翻攝Steam官網)

多項國際民調顯示,中國的受歡迎程度在新冠疫情期間跌至低點,之後則逐漸回升。顧問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每年都會針對全球10萬名受訪者調查不同國家的聲譽跟影響力,根據該公司的民調,中國的「國家品牌」從2021年的全球第8名升至今年第2,僅次於美國;丹麥的民主聯盟基金會則指出,自2022年起,中國的全球「淨觀感評分」從-4%升至+14%,而美國則在一年內從+22%驟降至-5%;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即使是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觀感略有改善,年輕族群的態度尤其寬容

<div>2025年3月,美國20歲網紅「IShowSpeed」直播自己的「中國行」,在萬里長城翻跟斗。(翻攝自IShowSpeed YouTube)</div>
2025年3月,美國20歲網紅「IShowSpeed」直播自己的「中國行」,在萬里長城翻跟斗。(翻攝自IShowSpeed YouTube)

官方為「軟實力」年燒100億鎂

長期以來,中國領導人都想在外國人身上激發像「甲亢哥」這樣的熱情。中國共產黨一直試圖培養「軟實力」,也就是不用軍事力量或強制手段達成外交或經濟目標。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表示,軟實力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一位美國學者告訴《經濟學人》,中國十年前每年就投入100億美元提升國際形象,現在的支出可能更多。中國在國外的大學裡設立500多所孔子學院,提供中文教學和文化課程。中國官媒在西方社群媒體上大量報導正面故事,每年都有數百名外國記者受邀造訪中國,參觀高鐵網路等亮點建設。


然而,這樣的任務並不容易,因為中國的宣傳在海外乏善可陳,許多人仍對中國的威權過往(與當前體制)保持警惕。儘管如此,現在越來越多國際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似乎願意忽略中國「不那麼好看」的一面,而這並不是中共宣傳部門的功勞。《經濟學人》稱,中國官方「由上而下」的努力,逐漸被民間「由下而上」的民間文化力量給取代。

酷中國力量1:外國網紅湧入

新冠疫情後,中國重新對外開放,一群外國網紅陸續踏上旅程並記錄分享。在這股熱潮下,中國以「非官方」的方式展現文化輸出。搭上川普執政期間,美國國際形象下滑的順風車,意外替中國爭取了更多正面能見度。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甚至在5月15日刊出題為〈何以”酷中國“?〉的文章,探討中國透過開放交流,刷新外國人的認知與想像,連官方都對此感到驚訝。

酷中國力量2:電玩、AI成全球話題

除了民間文化,中國的科技實力也成為全球焦點。2024年12月,人工智慧新星 DeepSeek 推出訓練成本比西方對手低許多的AI模型,引起業界關注。中國的電動車和消費級無人機也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

在文化輸出上,雖然中國的音樂和電視節目在國際市場上仍屬小眾,但在電玩領域卻已成為「一級玩家」。2024年十大最賺錢的手機遊戲中,有四款來自中國,包括年收超過10億美元的角色扮演遊戲《原神》(Genshin Impact)。2024年,中國公司推出了首款大片級遊戲《黑神話:悟空》(Black Myth Wukong),以小說《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為主角,融入大量中式敘事風格。據報導,《黑神話:悟空》的2,500萬名玩家中,約有30%、也就是750萬人來自海外。

酷中國力量3:短影音、微短劇爆紅

中國的數位媒體平台也正在主導全球內容潮流。字節跳動(Bytedance)旗下的 TikTok 穩居全球下載量最高的社群軟體。2025年1月,TikTok在美國面臨禁令風波後,約50萬美國用戶湧向另一款中國App「小紅書」(RedNote)。與此同時,專為手機用戶設計的「微短劇」,如「三分鐘看完霸總愛上我」、「五分鐘女主華麗逆襲」,也迅速在墨西哥、印尼等國風靡,不少歐美國家也開始投入本土化改編。

「酷」之外的現實考驗

儘管中國試圖透過文化輸出重塑形象,但在國際社會仍面臨不少挑戰。亞洲鄰國對中國始終保持戒心,原因不外乎領土爭議,與中國日益攀升的軍事開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學者朱波(Andrew Chubb)指出,由於中國缺乏民主、人權紀錄不佳,在歐洲受歡迎程度有其「硬性限制」;批評中共對新疆維吾爾政策的人則認為,當前對中國的熱情遮掩了他們的專制行徑。儘管「酷中國」的討論聲量高,對中國制度性問題的質疑並未消失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仍相信,只要外國人親身造訪,他們就會喜歡中國。新冠疫情後,中國積極推動觀光重啟。2024年,中國宣布對38個(主要是歐洲)國家免簽政策,讓外國旅客最多可停留一個月。2024年造訪中國的外國遊客約達3,000萬人,較前一年成長近80%,但仍低於疫情前的高峰。

<div>2023年9月26日,外國遊客在北京故宮角樓附近自拍。(美聯社)</div>
2023年9月26日,外國遊客在北京故宮角樓附近自拍。(美聯社)

真的「酷」,不必用力過猛

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袁少宇表示,對中國的宣傳體系而言,最棘手的任務是「讓吸引力自然流露」。他直言,這對一個習慣以訊息控制與宣傳紀律的政體而言,是非常不自在的事情。

這在實際情況中表露無遺:2024年,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70名學生赴中參訪。一名學生在網路上分享,他們在行程中遭中共官媒頻繁騷擾,逼迫他們說中國的好話。攝影團隊還教她背誦一首中文詩,其中就包含了「我愛中國」的句子。《經濟學人》最後寫道:「任何一位年輕人都會告訴你,如果不要那麼刻意,那麼中國才是真的「酷」。」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