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ATM會成為時代眼淚嗎

工商時報【傅沁怡】 自動櫃員機(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ATM)是多數人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機具,但隨著行動支付興起,台灣近期也有外銀表示將裁撤ATM,ATM這個過去被認為是金融便利、進步的象徵,彷彿反過頭變成阻礙時代進步的老古董,究竟ATM會不會變成下一個「時代的眼淚」,格外引人矚目。 2017年6月27日,ATM問世50周年時,巴克萊銀行曾大肆慶祝,將位於北倫敦恩菲爾德(Enfield)的全球第一台ATM換上金色外衣、在其側加掛紀念匾牌,並於前方舖上紅地毯。50幾年過去了,ATM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也迎來新的挑戰。 據英國某顧問公司的統計,2018年全球ATM數量總計約324萬台,較2017年減少1%,是首次出現下滑的情形;預計到2024年時,ATM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至322萬台。 中央銀行報告也指出,ATM數量減少的原因,各國不盡相同,例如大陸是因非現金支付發展迅速、美國則是銀行縮減分行政策、日本則是由於共享型ATM增加,巴西的原因是民眾利用數位管道日增,但各種因素都導致全球ATM數量其實正在減少中。 全球金融危機後,外界普遍認為,ATM是較無爭議、符合公共利益的金融創新;前Fed主席Paul Volcker更曾表示,ATM是過去幾十年來,銀行業「唯一有用」的金融創新。但隨著行動支付普及,若干無現金化發展快速的國家,已開始認真思考如何保障民眾使用現金支付及享有使用ATM的權利。 例如今年7月英國最大的ATM網絡公司LINK表示,對於那些經常使用現金的城鎮地區,該公司將確保那些地區的居民有ATM可用;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甚至承諾,將透過取消ATM商業費率的方式,確保城鎮中心的ATM存在。 瑞典央行則是敦促國會修法來確保現金不會消失,避免被數位、金融或社會排斥的民眾受到嚴重影響;紐西蘭央行也打算修法,除賦予該行有規範ATM的較大權限,並要求銀行業者有義務提供存款人提領現金的管道。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支付管道多元的環境下,ATM的地位似乎一路在下降,但以台灣來看,統計至今年3月底,全台ATM數量為29,786台,若以全台2,300萬人口計算,平均772人就擁有一台ATM,密度之高堪稱全球第一;相較之下,英國平均1,015人才擁有一台ATM;至於金磚五國中的印度,更是每10萬人僅擁有22台ATM。 到了今年8月底,全台ATM數量更進一步突破3萬台,增至30,080台;整體而言,全台ATM數量及新台幣流通量仍呈現上升趨勢,因此短期內ATM在台灣應不至於成為瀕臨絕種的保護動物;只是ATM的功能可能必須與時俱進的再進化,才能以百變金剛之姿,打破可能被時代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