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工時也有世代差異

工商時報【譚淑珍】 7月1日開始,300人以上的企業與公家單位每周工時不得超過52小時。這項新制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引發企業內部的世代矛盾與衝突,在工時縮短的同時,勞工的平均所得也跟著變少了。 ■After a new 52-hour maximum workweek comes into effect July 1, the government will give conglomerates six months before it starts cracking down on non-compliance. 韓國從7月1日開始,員工人數達300人以上、以及公家單位,每周工時不得超過52小時。然而,這項措施才不過執行一周,就引發了企業內部年輕一代與中高齡主管間的矛盾與衝突。 年輕人響應;主管不習慣 特別是,青瓦台以身作則響應自己制定的「縮短工時」政策後,不少大企業內的20、30歲的年輕員工,開始「準點」下班,這讓公司內中高年齡的主管們很不習慣,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沒禮貌」,因為「身為主管的我都還沒下班,作為下屬的年輕人,竟然沒禮貌的就下班了!」 韓國今年3月修定〈勞動基本法〉將每周工時由原來的68小時縮短為52小時,並從今年7月1日起至2021年分階段實施。 員工人數達300人以上的企業及公家單位從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其他50∼299人的公司、5∼49人的企業則分別定於2020年1月、2021年7月實行每周工時52小時的政策。 基於政策適用時間不一,因此,企業或公家單位若有違反規定事項,也都給予6個月的緩衝期。 其實,公務員與青瓦台的工作人員並不是適用對象,因為依據韓國公務員相關規定,公務員每周「正常工作時間」是40小時。但是,青瓦台的工作較為繁重,因此經常需要加班,所以青瓦台的工作人員每周平均工時是57小時。 但是,為了以身作則,青瓦台將每周三、周五定為是「家庭日」,這兩天,工作人員必須準時在下午6點時下班,同時,當周末或休息日出現必須要加班的情況時,也只會留下必要的人員。 當青瓦台以身作則後,韓國企業內的工作氛圍也開始出現「世代差距」。本來就認為人生不只有工作的20、30歲年輕一代,更加的認為準點下班是「理所當然」。 新制還帶來其他難題 因縮短工時而在企業內部出現「世代」間的矛盾與衝突,對韓國企業主而言,還算是可容忍的問題,但是,因此增加的成本、供貨穩定才是大難題。 韓國有60%的企業都是為財閥代工,也多是典型的「勞動契約型產業」,工廠必須不間斷的運轉才能降低成本、按時交貨,當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準點」下班時,縮短工時所代表的意義是要招募更多的新人,人員招募得多,人事成本就會墊高,獲利就會減少,當獲利減少就無力招募更多人...,不斷循環的結果,工時是減少了,相對的平均月收入也跟著變少了。 韓國國會預算政策處曾經計算過,因縮短工時,勞動者少加班而導致月平均所得減少約37.7萬韓元(新台幣逾1萬元)。其中,300人以上的大企業的員工,因縮短工時導致月平均所得減少的幅度,可能只有7.9%,但是,300人以下的企業員工的平均減幅是超過12%。 韓國「縮短工時」的新制度,短期內不僅僅是在企業內部引發「世代」間的矛盾與衝突,也導致企業經營負荷與勞工實質所得減少的多重衝擊,至於長期而言,就有待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