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勘災變讀稿機?政治人物必修「勘災政治學」,蔡英文再被當?

台灣天災頻仍,加上民意高張、資訊透明、政敵嗜血,因此「勘災政治學」就成了最令台灣政治人物胃痛的一門課。應對得當者,聲勢衝天,不當者,恐遭選民死當,等待重修。近年台灣颱風屢過家門而不入,讓「勘災政治學」束之高閣多時,孰料,近日接連不斷的震災,讓政治人物措手不及,其中久未復習的總統蔡英文就因處理不盡人意,分數不盡理想……

9月18日台東池上發生規模6.8大地震,重創花東地區,總統蔡英文隨後安排連線巡視勘災,不料她讀完稿即起身離席,引發極大批評;雖然蔡英文事後公開致歉,但此意外已讓這陣子負面聲浪不斷的蔡政府聲望再次下跌。

台灣位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又是颱風路近的要衝,天災頻仍,於是,勘災,成了台灣政治人物免不了的工作之一。也由於勘災,若處得當好,面子裡子雙贏;勘不好,則反而招致罵名,因此,政治人物莫不兢兢業業,「勘災政治學」於是成了台灣政治人物的必修課。

尤其,隨著媒體、輿論和政敵的嗜血,政治人物每遇災變,要不要到場?到場了該怎麼做?穿著什麼服裝?處處都被放大鏡檢視,在眾人吃瓜以待的情況下,都是新聞熱議的焦點。

視察快閃,遭批最冷血的防災會

整起事件,源於18日晚間,原先中央與地方將進行線上會議,但台東縣政府交通及觀光發展處處長余明勳揭露,縣府人員等了2個小時,才等到內政部長徐國勇、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蔡英文到場,結果蔡英文稿念完起身走人,讓他直呼是一場「最冷血的防災會」。

蔡英文隨後表達歉意,消防署主動出面扛責,強調未妥善安排總統、院長與地方政府的視訊才造成誤解,將責任歸咎「幕僚作業疏失」。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蔡英文第一次勘災惹議,2018年8月暴雨狂炸南台灣,多個鄉鎮成水鄉澤國,當時蔡英文前往布袋鎮勘災,卻站在裝甲車上與民眾揮手致意,和泡在水中的災民形成強烈對比,遭現場居民怒罵,要她下來走走。

總統蔡英文21日前往視察花蓮玉興橋受損狀況。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21日前往視察花蓮玉興橋受損狀況。總統府提供

陳定南永世其芳,賴清德、侯友宜好表現反應高民調

談到勘災經典示範,莫過於前宜蘭縣長陳定南,當年他身穿黃色雨衣、戴安全帽,泡在水深及腰的泥水中,淡定的拿著筆記比紀錄應改進事項,永世其芳;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在臉書透露,他曾在國家防災中心和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學生分享陳定南勘災照片,獲得滿堂喝彩。

親民黨榮譽主席宋楚瑜當年擔任省長期間,除了踏遍所有鄉里,勘災表現也為人稱道,多張和民進黨籍高雄縣余政憲縣長涉水視察的照片,還在網路流傳。

宋楚瑜也用自己雙腳建立起親民形象,每當他進入災區,常能看到災民當面向他請願的畫面,顯示他在民眾心中已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

近年的楷模則是時任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在復興空難現場,指揮下屬擊破防水門,讓700噸大型機具方便進場,此事被網友盛讚「霸氣猩爺」;侯友宜事後也不居功拒絕受訪談論細節。

另外副總統賴清德當年擔任台南市長期間,碰上維冠大樓倒塌意外,不眠不休坐鎮指揮180小時,兩人用表現深植人心,大家也看在眼裡,兩人會有當前的高民調上其來有自。

歷屆總統都曾踢鐵板,馬英九扳回一城

當然不僅蔡英文,過去不少政治人物都在勘災路上慘遭滑鐵盧。921大地震期間,前總統李登輝搭乘直升機前往災區,強風導致樹木倒塌,意外壓死一名5歲小女孩,後來在學校操場降落時又吹倒帳篷,讓災民抱怨「直升機把帳篷吹倒,要我們怎麼辦?」沒想到李竟大聲回「不然你要我怎麼辦?」,讓人結舌。

1996年賀伯颱風與1997年溫妮颱風,前副總統連戰到場勘災,一次皮鞋到場,另一次更身著西裝外套,「皮鞋勘災」也成了他日後撕不掉的標籤。

前總統馬英九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赴台東勘災,遇到母子攔路陳情,哭喊「為什麼要把票投給你,需要見到你時都見不到!」結果馬英九回「現在不是見到了嗎?」引發爭議。

馬英九除公開致歉也立即調整心態,2013年超大豪雨襲台,馬英九當下拍板取消就任5週年活動,親自坐鎮,替自己勘災表現扳回一城。

前總統馬英九也曾經在勘災時受批評。陳之俊攝
前總統馬英九也曾經在勘災時受批評。陳之俊攝

不過時任行政院祕書長薛香川就沒有第2次機會,當時颱風過境,他被發現在飯店享用美食,事後面對質疑還理直氣壯稱「那是父親節耶,拜託。父親節吃頓飯過分嗎?」最後民怨沸騰讓他黯然下台。

前副總統陳建仁在2018年南部淹大水之際,帶著全家人到金門度假,全程還有大陣仗的維安戒護,事後也公開致歉;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在錢櫃發生大火當下,被發現在南部跑民眾黨行程,都一度引爆政治危機。

到場不到場?最困難的取捨

淡江公行系教授陳銘祥認為,政治人物很難拿捏現場狀況,換一種角度思考,或許等事件平息一點在到場,會是比較好的做法,畢竟長官到場,很多人要放下工作接待,可能影響作業時程。

柯文哲過去受訪也曾經提到,台北發生強降雨,要坐鎮的應該是消防局長,市長不可能一直蹲在那裡,「我很不喜歡這種救災政治學,我是慢慢被訓練到『從俗』」。

一位北市消防局官員建議,政治人物到場的最佳時間點,應該是救災告一段落但未結束前,一來不會影響救援時程,二來現場若有民眾,心情也較為穩定。

過去官場文化認為長官第一時間要抵達現場,但該官員直言,如果正值救援黃金期,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干擾,因為現場要安排人員做簡報,還要應付現場大批媒體,規劃動線,沒有正面助益。

師大政治學教授曲兆祥則認為,當人民遇到災難,領導人到場爭取民心是各國都有的現象,包括中美都是如此,特別是民主政治,一位民選的國家領導人到場,是具有社會功能的,對民眾有安撫的力量,讓民眾有一個情緒的出口。

他認為到場不是問題,重點是有沒有辦法讓大家覺得「感同身受」,如果能做到,就是成功的勘災表現。目前最常見的失敗案例,就是很多政治人物把勘災當成舞台,過度表演自己。

另外一種則是抱持著「應付」的心態,覺得自己必須來,照本宣科做完就走人,他認為蔡英文的表現比較像第二種狀況。

近年來地球緩化加劇,未來極端氣候恐怕越來越頻繁,地震的威脅也持續存在,如何修好「勘災政治學」,拿出苦民所苦的表現,考驗著當權者的決心與政治智慧。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921週年/拋疫苗爭議,蔡英文會證嚴法師:民間、政府協力更強大
郭台銘:不能忘記反省與學習每次天災帶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