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SMA8月健保取消給付限制 醫籲病友勇於回診積極接受治療 為自己翻轉命運
8月起,健保放寬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藥品全面給付,是從2000年台灣研發出全球第一個的SMA小鼠模式開始,達成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於預估藥品對9成患者適用,醫師們呼籲患者主動接受回診諮詢,儘速積極接受治療,並配合規律復健,給自己與家屬翻轉命運的機會。
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退化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1萬之1至2萬分之1,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運動功能會隨著時間退化,最嚴重的第1型患者,在2歲前死亡率約80%。
而罕病律師陳俊翰生前積極爭取SMA藥品的全面給付,歷經重重困難後,終於在今年8月正式放寬健保用藥限制,取消2大條件,讓上肢運動功能較差者(RULM<15分)、3歲以後發病的病患,也能受惠,如今只要是在18歲以下發病確診的病友就可以用藥,預估約250名病人受惠,病人每人每年免負擔約新台幣660萬的天價藥費,健保藥費支出則增加19億元。
被稱為「台灣SMA之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教授鐘育志表示,如果將台灣SMA醫療史比喻為樹木的成長,從2000年台灣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個SMA小鼠模式,奠定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開始,可以說是「樹苗成長期」。
一路見證SMA重大醫療里程碑的他,回憶起1987年一開始診斷出SMA患者,他告訴病童父親無藥可醫時,「那個爸爸當場嚎啕大哭的畫面,我永遠記得。」隨著2000年被國際通稱為「Taiwan model」的SMA台灣模式小鼠,奠定了SMA致病機轉與藥物研發,而後各國陸續研發更多SMA藥物,2017年起開始SMA藥物恩慈治療的提供,自己也收治了不少隨著藥物進展受惠的實際案例。
鐘育志說,健保從2020年開始分階段給付SMA藥物、2021年成為世界第一個全國性SMA新生兒篩檢且提供確診嬰兒藥物治療的國家;並於2024年8月,解除過去「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RULM≧15分」的兩大門檻,全面擴大給付,等於幫助全台灣約400名病友都有機會獲得治療,是台灣SMA醫療史的重大突破。
許多人常將SMA誤認為ALS(漸凍人),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蔡力凱說明,ALS多在成年發病,發病後惡化很快;但SMA幾乎都是兒童時期發病,對家庭和社會影響更加漫長,但如今SMA已有顯著療效的藥治療,分別為:背針、基因治療與口服藥3種藥物,在健保全面放寬限制後,他鼓勵病友們和醫療團隊討論如何用藥,積極接受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周宜卿表示,8月的放寬用藥,讓許多本已不抱希望的病友,重燃希望,該院近來就有20多歲女性病友來諮詢,因為小時候走路容易跌倒,檢查確診為SMA的她,兄弟姊妹已有人久等不到SMA藥物而過世,讓她原本不敢懷抱希望,後來看到健保全給付的新聞,才重燃希望。
周宜卿強調,隨著醫藥進展,SMA藥物不但能「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甚至發現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因SMA藥價高昂,用藥評估很重要,周宜卿表示,若是健保給付用藥患者運動功能分數退步,可能從健保治療資格除名,此舉也讓SMA個案更注重積極復健,讓患者用藥、復健雙管齊下。
隨著健保藥品全面擴大給付,她希望不論是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或是成人病患,都可以主動回診諮詢與治療,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給自己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