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持續較量 美政府擴充人手監測中國

美中加三國因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捕而起的紛爭,在美方和孟晚舟達成延遲起訴協議之後,暫時得到解決,但是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美中兩國間的較量還將繼續。

在孟晚舟獲釋的幾天前,美國分析人士說,該計劃反映拜登政府將與中國競爭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軸。

國務院:有效應對與北京的競爭、合作與對抗

《外交政策》21日援引美國現任和前任知情官員的話說,國務院可能計劃增加20到30名中國事務官員,他們將在華盛頓或被派駐到美國駐他國大使館,監測中國在一些特定國家的活動。

報導說,設置這些關注和監測中國海外活動的「中國觀察」官員始於川普政府時期,這些官員分屬國務院的各地區事務局,國務院新的計劃試圖建立一個被華盛頓政策圈一些人稱為「中國小組」(China House)的中國團隊。除擴充「中國觀察」官員外,一位官員對《外交政策》表示,國務院還考慮增加人手,追踪中國購買新興技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當美國之音詢問國務院是否計劃增加監測中國活動的官員人數時,一位國務院高級官員沒有否認。這位高級官員表示,國務院通常不會公開談論具體的人事情況,但他指出,布林肯國務卿對美中關係的定位是有些領域競爭,有些領域合作,還有些領域對抗,「因此我們能夠有效管控所有那些領域,人們對此不應感到吃驚。」

余茂春:美國應密切監測中共的全球足跡

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中國政策顧問、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茂春說,國務院新的計劃令人歡迎,也是早就應該採取的策略。

他對美國之音說:「隨著中國走向全球,美國的中國政策也應當採取全球策略,密切監測中共的全球足跡和擴張。」

他表示,國務院的人事調整也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比重增加的現實。」

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古舉倫古舉倫(Julian Ku)也持類似看法。「這是致力於將美國外交的重點聚焦於與中國競爭,」他對美國之音說。

拜登總統上個星期在聯大演講中說,在結束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將開啟一個堅定不移的外交新時代。

他沒有點名中國,但是表示美國將進行「激烈地競爭」,以價值觀和實力領先,支持盟友和夥伴,「反對強國支配弱國的企圖,不管是通過武力改變領土、經濟脅迫、技術剝削,還是虛假信息。」不過他也表示,美國不尋求冷戰,並且準備好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任何願意尋求和平解決共同挑戰的國家合作」。


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中國政策顧問、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茂春。圖/擷自美國之音
各部會總動員聚焦中國

美國國務院不是唯一做出調整的美國政府機構。今年年初,國防部成立了一個由20人構成的中國工作組,以便「在與中國有關的事務上規劃出一條堅實的前進道路」。據彭博社上個月報導,中央情報局也在考慮設立一個獨立的「中國任務中心」,併計劃在全球佈點,派遣精通中國事務的情報分析人員和技術專家。

《外交政策》的報導說,國務院的新計劃旨在整合聯邦各部門處理中國事務的官員,類似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跨部門努力。

有批評人士認為,此舉可能會誇大中國的影響力活動以及美中之間緊張關係,並可能增加官僚主義。

余茂春認為,這類批評很多來自美國社會中一些謀求私利的人士,他們對中國在國際事務所有重要方面咄咄逼人的全球擴張視而不見,而美國傳統的對華政策一直受到親中游說人士、從中國獲得好處的前政府官員的影響。

他說:「這項計劃旨在修正這類不足,並為製定更現實的中國政策注入更為專業的能力。」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新計劃能讓國務院在應對中國海外影響力活動時,擁有更多元的應對策略,而不只是被局限在以大使館為中心的應對模式上。他們指出,中國的統戰網絡已深入滲透到多個國家。

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最近在美國的《外交事務》雜誌9月/10月刊發表題為《北京的美國喧囂:中國的大戰略如何利用美國的實力》(Beijing's American Hustle, How Chinese Grand Strategy Exploits US Power)說,北京的大戰略包括隱蔽和無形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統戰,「僅僅中共的統戰部就有三倍於美國國務院外交人員的干部」,這些統戰人員收集海外公民和政府官員的情報,並試圖影響他們,「以外國精英和他們經營的組織為重點」。

余茂春說:「中國挑戰需要採取全政府的方式予以應對,但是每個美國政府機構都有其獨特的使命和官僚領域的責任。不會有衝突。在川普政府時期,所有機構間都進行積極的討論和協調,並且運行非常有效。這個模式也會繼續下去。」

古舉倫認為,如果美國外交政策過於圍繞中國轉或許會存在問題,比如非洲政策變成了有關中國的政策,但是他認為,「鑑於中國挑戰的實質,這種做法可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