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暫休兵 中國欲掌握貿易戰略主動權

美中貿易戰示意圖。(Pixabay圖庫)
美中貿易戰示意圖。(Pixabay圖庫)


隨著5月12日中國和美國在瑞士日內瓦閉門進行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結束,美國同意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自145%降至3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換言之,隨著美中兩國互降關稅90天,美中貿易戰進入三個月的停火期;然而,這段時間中國也沒因此鬆懈,反而在貿易戰略上動作頻頻,試圖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權。

中國近期經貿戰略針對性十足

中國近期動作有二   其一是中國商務部18日發布公告,針對原產於美國、歐盟、台灣及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POM)作出最終裁定,認定相關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已經對中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因此將對美、歐、日、台進口的共聚聚甲醛正式徵收反傾銷稅。

其二是,近日中國製造的兩艘新型汽車運輸船同日開啟首航,滿載中國製汽車駛向歐洲,其中一艘運輸船有9500個車位,創下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記錄。這兩則新聞展現出中國在當前「美中貿易戰緩和階段」下,企圖重新掌握出口主動權與產業升級話語權的雙重戰略操作,其意涵分析如下。

中國欲掌握經貿戰略主動權

首先,中國對共聚聚甲醛徵收反傾銷稅,可說是貿易戰術防守中的「反制布局」,POM為工程塑料之一,涉及企業為多國塑料龍頭,如美國杜邦、德國巴斯夫、台灣南亞塑膠等,中國開徵反傾銷稅的戰略意圖,首要是針對美國與歐盟對中國科技封鎖與產業出口限制的反擊;再者,中國也希望扶植本土企業,保護中企自產的戰略性中游製造基礎原料,減少對歐、美、日、台等國的依賴;最後,共聚聚甲醛反傾銷稅除了對付美國,也包括對其他高技術競爭對手(如歐盟、台灣與日本)的壓力測試與增加談判籌碼。簡言之,此次徵稅表面上是技術裁定,實質上可視為中國地緣戰略反擊的一環,可能激起歐、美、日等國的反彈,引發新一波全球貿易爭端。

中國出口戰略與製造鏈升級

另一方面,中國製造的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出航,可視為中國出口戰略與製造鏈升級的象徵動作。一艘滿載9500輛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與電動車銷往歐洲,中國背後的戰略部署是籌建自主海運能力,透過自建船隊解決原本必須受限於歐美船隊的運輸瓶頸並且有效降低船運成本。再者,中國視汽車為國家重要戰略產業,以政策補貼企業模式大量奧援中製電動車與電池供應商,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上汽集團等中國企業,如今進一步整合出口汽車供應鏈,做到「造船 + 運輸」形成垂直整合,將進一步壓低出口電動車售價,歐製本土汽車將承受更大市場競爭壓力,當前中國造車出口勢頭強勁,2024年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總結而言,中國近期經貿戰略攻勢頻頻,在國際場域上以習近平為首倡議多邊主義反對美國單邊霸凌,在保護本國產業與出口擴張上更是精心布局,然而,中國的戰略主動所帶來的貿易爭端與不公平市場競爭,將可能為美、中兩國近期的關稅善意帶來更多不可預測的風險。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公務車集中採購 優先選用國產新能源車
中國商務部:對美歐台課徵共聚聚甲醛反傾銷稅
香港火速為基本法23條立法訂附例 南早:北京定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