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出現危機?

美元霸權出現危機?
美元霸權出現危機?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新冠危機的蔓延導致全球經濟停滯,美元荒再度出現,顯然美元求過於供,這推升了美元的匯率。同時也讓市場擔心這場危機,進一步擴散至金融市場多個層面。

2018年曾經有過一次「美元荒」,這次是第二次出現了。市場美元枯竭,其特徵是美元的市場拆借利率快速上升,並且與基準利率之間出現明顯的價差,市場一般以LIBOR-OIS的利率價差來反映這樣的一種狀況。3個月LIBOR是公認離岸美元市場的基準利率,與3個月overnight indexed swap(OIS)的價差,很大程度地反映出市場的風險偏好。

2018年年初這個價差出現上升,被認為是「美元荒」的表現,當時的價差一度上升至60個基點,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當時市場拆出美元的動力不足,因而隔夜拆借利率走高。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依賴國際貨幣組織提供美元融資的新興市場國家往往面臨較大的壓力。

當前市場再度出現美元融資的困難,不同的是2018年的「美元荒」當時美國經濟前景看好、美聯儲開始加息縮表的背景下出現的。目前的「美元荒」來自股市暴跌,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儘管美聯儲大幅度降息、且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

新興市場無論在美國經濟走強或者美國經濟走弱(市場信心崩塌)的情況下,都會面臨美元融資可能出現「短缺」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從根本上來說反映出美元霸權和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需要理解的是「美元荒」其實反映的是信心的缺乏。「美元荒」並不是因為美元流動性不夠,而是金融機構出於避險的考慮,希望保留更多的美元在手中而不願意拆借給需求方,導致了「美元荒」的出現。

市場現階段無法判斷風險程度(疫情能否順利解除,取決各國政府的抗疫能力),只能被動減少所有風險操作。這樣的狀況是「理性」的,面臨巨大的經濟不確定性,市場作出自然的調整。從金融的角度出發,看待群體心理活動,即使在市場情況正常時,大量的行為是群體無意識的,只是人們對風險的規避,無意識或者下意識作出修正,意圖將損失降至最低。

如果市場出現自我循環式的避險行為,任何的救市行為都將無效,勢必需要通過一次金融危機完成調整,歷史上這樣的調整會痛苦而漫長,同時可能出現嚴重的系統性崩塌。

短期而言,理性的判斷缺乏實際的意義,在疫情的恐懼籠罩下,市場已經茫然且無從考慮兩三個月以後的事情,因此美元荒只是一種無可避免的附帶災害。

金融市場的暴跌與「美元荒」互為因果,在金融市場的暴跌過程中,依賴外部融資和槓桿的金融機構會成為風險鏈條上最為脆弱的一環。這是近期市場中關於某些對沖基金崩盤傳言的關鍵原因之一,只有當潮水真正褪去時,才能看到各金融機構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由於美元受到「美元荒」影響而升值,新興市場開始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的壓力(國際投資會從經濟脆弱的地區撤退)。新興市場大面積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在未來幾個季度發生概率很低。

如果股票市場的跌勢持續,美國經濟受到的傷害必然也是最大的,美國企業的命脈靠的是股市在維持,而不盡然完全依賴實際營收,美元的升值進一步削弱了其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長期而言「美元荒」真正的最終受害者可能是美元,「美元荒」的背後固然反映出金融體系在危機來臨時的應急反應,但也會讓投資者開始考慮選擇更加豐富多元的投資以分散風險。美元荒的出現意味著世界金融體系對於美元的依賴,但這樣的依賴如果存在風險,出於避險的需要,固然是依賴也會最終慢慢褪去。

最近幾年兩次出現的「美元荒」,顯然市場站在一個臨界點上。美國經濟走強、美元可能走強、美元利率有上升風險,出現「美元荒」似乎合乎邏輯。但美國經濟可能步入衰退、美聯儲降低利率且大規模提供流動性,「美元荒」仍然不期而至,不同的起因卻有著相同的結果,值得深思。

如果美國金融市場一旦出現崩盤,市場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根據現實狀況作出調整,這樣的調整一旦出現,將意味著美元的超級霸權地位將會受到挑戰。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