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後美台關係何去何從:台灣的「特朗普熱」與「拜登焦慮」

台灣正尋求美國愈來愈多的政治和軍事支持。
台灣正尋求美國愈來愈多的政治和軍事支持。

此次美國大選,全球矚目,在台灣也引起高度關注。台灣媒體和輿論關注的焦點是美國在大選後,將如何延續美台之間這四年來的密切關係,或者美國是否將降低與台灣之間的互動。

台灣對此次美國大選的關注,可以從選舉前國際民意調查機構(YouGov)的調查中看出端倪。該民調顯示,在世界各國及區域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好感方面,台灣名列前茅。外界分析認為,原因在於這四年來美台關係達到高峰,為斷交40年來最高點。美國對台10次軍售案以及多個「友台法案」在美國國會通過,台灣將其歸功於特朗普政府。

因此,在美國選舉之後,台灣各界輿論及民眾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的中國政策有所質疑,認為民主黨一向與中國親睦,將會開始疏離台灣。但是,也有人認為,美國的中國政策已經轉向,拜登會與國際合作與北京交手,也會協助台灣民主不受威脅。

BBC中文訪問熟悉外交和軍事事務的學者,分析台灣人為何對拜登當選感到焦慮,以及台美外交以及軍事來往的未來走向。

台灣的「特朗普熱」及「拜登焦慮」

特朗普
特朗普

移民美國多年的台灣人林先生在美國大選前夕對BBC中文說,他在2016年曾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ary Clinton)助選,但在這幾年,他開始觀察並「質疑」美國民主黨的內政及中國政策,但對特朗普政府在這幾年與台灣簽訂的多項法案及對台軍售十分認同。

當下仍堅信特朗普仍能夠在「大選翻盤」的他認為,奧巴馬擔任總統八年,弱化了美國外交及軍力,並對北京讓步,直到特朗普上台才將局面翻轉。他認為,民主黨上台會是災難。

在台北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曾先生則告訴BBC中文,如果他是美國人,可能會因為內政問題對特朗普有所懷疑,但是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他認為拜登上台無法幫助到台灣,也不能與北京交手:「如果他們的外交政策奏效,為何中國在新疆有再教育營爭議發生?奧巴馬及拜登民主黨建制派,只是在乎自己形象的菁英」。

但是,支持民主黨的台灣人則告訴BBC中文記者,1979年台美斷交,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是最初支持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的一員。

他們還說,2020年8月美國民主黨在黨員大會中,將2016年通過的黨綱中「恪守一中政策和台灣關係法」的「一中」移除,只剩下「恪守台灣關係法」,這代表美國民主黨的中國政策已經有所調整。而拜登在大選前夕,投書台灣媒體和北美《世界日報》說,未來他當選會深化與台灣的外交往來,亦引起討論。

在希拉里(Hilary Clinton)任職國務卿時曾任助理,目前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的余文琦,便曾向BBC中文分析,美國對中國態度這幾年轉為強硬是兩黨共識,在奧巴馬執政後期「重返亞洲」的外交策略就開啟了,並非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她說,拜登的兩岸及外交政策,更有監督機制,並可以與國際連結對台灣更為有利。

然而,台灣社會對於拜登入主白宮,焦慮仍在。據台灣媒體報道,美國大選開票隔日,眾多台灣網友湧入美國在台協會(AIT)臉書,抨擊選舉過程及結果,引起台灣外交部關注並發表聲明,希望台灣民眾理性看待美國選舉,又稱他們發現許多攻擊AIT帳號的為「機器人」帳號,IP亦來自台灣境外,要求民眾小心。

蔡英文釋放親民主黨信號

拜登
拜登

事實上這一周來,在美國選情逐漸明朗之際,蔡英文政府持續釋放與民主黨關係良好的消息。雖然她的政敵及國民黨,抨擊她在選前「押寶」特朗普政府,如今是在亡羊補牢。

蔡英文上周透過民進黨高調發表聲明稱:「許多友台法案,都有賴於美國兩大政黨在國會合力支持,才能夠開花結果。如果大家還記得,2015年我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白宮的總統候選人,當時是奧巴馬政府;可見,民主黨政府對台灣的態度是友善的」。

另外,台灣駐美代表處也在上周末發佈消息稱,蕭美琴代表已致電拜登外交政策顧問、前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賀電說,蕭美琴「代表台灣政府,祝賀拜登及賀錦麗勝選」,通話提到在共享的價值與共同利益下緊密堅實的台美關係,「並強調美國國會及歷任政府對於持續強化台美關係的長期跨黨派支持。」

蔡英文本周一(11月16日)又在推特發帖,強調剛與美國民主黨紐約州眾議員、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恩格爾(Eliot Engel)通話,強調台美以及與民主黨的關係會持續進展。不過,恩格爾今年在黨內初選落敗,預計將離開眾議院,蔡英文表示希望邀請他來台訪問。

https://twitter.com/iingwen/status/1328246670639865857

蔡英文政府的動作,似乎已經確定台灣要迎接民主黨重新執政的美國,並同時希望降低台灣各界輿論對於拜登的質疑,同時觀察過往奧巴馬被一些分析稱為「綏靖政策」的中國政策幕僚是否會重返拜登團隊。

台美外交與未來

雖然台灣社會普遍對拜登的兩岸政策仍有質疑,但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BBC中文稱,美台繼續合作,是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都「嚴肅看待」的事情,拜登上台後會繼續維繫這種關係。

葛來儀說:「為回應中國對台灣持續的軍事和外交壓力,美國將以各種方式加強與台灣的聯繫。雖然拜登執政後,貿易政策還有待觀察,但若美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它將可以幫助台灣加入。」

由於美國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其他簽署國2018年簽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TPTT),同年12月正式生效。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也回覆BBC中文說,特朗普這幾年退出眾多國際組織,譬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使得台灣加入包括上述機構在內的國際組織遭遇困難。她說,拜登上台後強調會重新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包括已退出的組織,更可能協助台灣獲得國際支持。

澳洲國立大學講師宋文笛則告訴BBC中文,台美外交無法只系於單獨一人身上,無論是拜登或特朗普。他說,未來美國國會是兩岸關係的關鍵,值得觀察,尤其參議院目前還是共和黨拿下多數。

但與其他分析提到的如出一轍,探測台美外交關係的未來,美台軍事交易是數十年來探測雙方往來溫度上升或下降的指標。

美國對台軍售是否會降溫

台灣每年在武器和國防上花費數十億美元
台灣每年在武器和國防上花費數十億美元

自特朗普2016年上任,美國已經批准10次對台灣軍售案,這是台美斷交後歷屆美國總統軍售台灣最多的一任。10次軍售範圍涵蓋廣泛,尤其「敏感的攻擊性武器」引起外界關注。包括愛國者導彈升級,66架F-16V戰機,以及射程300公里以上的ATACMS導彈等等,共約180億美元。

美國最新一次宣佈對台軍售是美國大選前夕。11月3日,白宮宣佈4架美國製造的無人機(MQ-9)首次出售給台灣。目前這筆已進入美國會最後批准階段,總金額高達6億美元。

但許多分析也開始預測,若拜登執掌白宮,美國的對台軍售案可能會減少,或者說出售的武器可能會比較沒有「攻擊性」而是屬於防禦性的系統。

拜登最近在接受美國軍事媒體《軍官》(Military Officer)的訪問時,首次闡述他的國防政策大綱。他提到要削減前屆政府超過7千億美元的龐大國防預算。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解釋稱,「對台軍售是依據美國會通過的法律,拜登政府也會落實。」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梅慧琳則判斷,未來拜登的軍售會繼續,不會像特朗普如此「大張旗鼓」,也有可能會先知會北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EyKrCuAdk&t=133s&fbclid=IwAR2XlLfdliJmnRrrzgJPgu9FSgS7IYymRNTKsAYOGQ9UqV7bakGn-X8x8HY

台灣軍事研究者、「全球防衛雜誌」 採訪主任陳國銘則向BBC強調,台灣最想要的F35戰鬥機,預估美國政府短期內不會賣給台灣。他認為,美國對台軍售將繼續維持,但基本上是維持讓台灣「吃不飽,也餓不死的軍武」。在陳國銘看來,「目前台美已簽約購買的七筆訂單,上百億美金的預算及後續維修保養的經費,台灣將來還會有錢去買其他軍武?這是個大問題」。

綜合專家分析,未來美國對台軍售不管方式或有哪些實質內容,可能不會再如同過去四年多來如此「高調」或頻繁。許多台灣人因此憂慮美台外交也會順勢降溫:台灣的下一步如何走,北京將來如繼續施壓台灣,不斷在台灣各界引發討論。

葛來儀表示,就台灣來說,應當繼續加強自己的防禦能力以及在區域間的經濟競爭力。她認為,「這是蔡政府的施政重要議程,美國應該據此提供援助」。

但分析者都同意,無論立場如何,台灣對下一任美國政府的兩岸政策立法以及對台軍售案都十分關切。這同時證明不管支持誰當美國總統,台灣多數人渴望「親美路線」持續。

北京觀望

美國國務卿蓬佩(Mike Pompeo)上周宣佈將繼續與台灣展開「美台經濟合作對話」,之後又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他的發言讓許多人台灣人相信,共和黨比起民主黨來,更有勇氣與台灣合作,抵制北京壓力。但中國當局及官媒央視除了發表與過去雷同的強硬聲明之外,並沒有太多動作。

外界分析,北京在祝賀拜登勝選後,重點已經轉至與拜登的外交競逐上面。因此,對於特朗普這一任總統的最後兩個月,無需有太多實質回應。

梅慧琳對BBC中文說,她對蓬佩奧及特朗普這些日子的對台發言感到不解。她說:「蓬佩奧這幾天有關台灣的政策及發言,不大可能會繼續影響拜登執政,因為拜登上台後,可以撤回過去的政策,而北京事實上也在等拜登上台之後將兩岸關係調回『維持現狀』再做回應。但美中台都在同一艘船上,我希望特朗普政府,不必在這個階段還有不明智的言語或行動出現。」

宋文笛則說,過去四年來,美國會通過的各項友台法案,為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門的「親台官員開了方便之門,提供了保護傘,有效降低了他們對台友善的外交成本。因此,當北京抗議台美關係升溫時,美官員便有了擋箭牌撐:「我也只是依法辦事」。

但是面對台灣議題,將來美國白宮與國會的立場可能因為分屬不同政黨而有所不同。針對北京或對外事務,會出現共和黨(國會)向北京扮黑臉,而民主黨政府扮白臉的現象。」

台灣中研院政治學者林正義在台媒發表文章分析說,拜登上台,美中關係將從「亂斗」變成「文斗」關係。據他觀察,「北京期待與新一屆美國府會,尤其是按照規則行事的拜登政府打交道,寧願『文斗』甚於『亂斗』「。他又說,拜登會改變上一屆政府對中國的決策風格,但也了解特朗普對中政策有可取之處。

拜登在此次大選後期,公開改稱北京是競爭對手,俄羅斯才是敵人。因此,分析認為北京如何就台灣以及貿易戰問題與美國重新交手或合作,勢必成為全球焦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