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川普2.0將至 台灣半導體壓力山大?

川普(Donald Trump)贏得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外界多憂心川普上任後會對台灣半導體不利,不但可能加徵關稅、施壓台積電將最先進製程移往美國,甚至還有學者推測,若川普發揮「商人本色」,只要中國願意多向美國採購,美國對中國科技禁令還可能鬆動。面對川普2.0來勢洶洶,台灣半導體該如何接招?

美國共和黨總統當選人川普,在競選時屢屢提到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應向台灣收保護費,並主張以高關稅來促使晶片廠赴美投資,美國眾議院共和黨籍議長強生(Mike Johnson)也曾揚言,若共和黨拿下國會,將廢除晶片法案等,各界憂心川普2.0時代來臨,台灣半導體將成川普鎖定的目標。

川普若對半導體出手 衝擊有限

經濟部長郭智輝認為,若川普上任加徵關稅,這些措施會是針對全球各國,不是只針對台灣,若大家都課徵10%的關稅,影響就會有限。

事實上,從台美半導體產業定位來看,台灣主攻晶圓代工,並以台積電在先進製程領域獨霸全球,美國則是聚焦IC設計,由台廠承接美國晶片業者的訂單,代為生產晶片,川普若對半導體課稅,在先進製程方面,台積電可能將稅金成本,轉嫁給輝達(Nvidia)、超微(AMD)、蘋果等美國客戶,也就是說,關稅對台積電的實質影響有限。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指出,屆時若美國客戶也將稅金成本反映在終端產品,反而會墊高美國的通膨壓力。他說:『(原音)賣到美國去,然後課關稅10%的關稅,價格一定會提高,為什麼因為台積電是賣方,所以他也會轉嫁到NVIDIA(輝達),我會轉嫁到其他的需要台積電的那些廠商,那台積電客戶到底能不能轉嫁到更下游,那就要看,以AI(人工智慧)來看的話,都是B2B(企業對企業),都是雲端服務大廠在買,多貴他都買,而且用搶的,至於能不能轉到B2C(企業對消費者),現在還沒有轉,如果轉移就到AI PC(人工智慧電腦)、AI(人工智慧)手機。』

在成熟製程方面,郭智輝指出,台灣在20奈米以上成熟製程,不但具有豐富經驗,仍有市場競爭力,即便是對上中國成熟製程,川普已揚言對中國課徵60%關稅,稅率更高,因此評估,關稅措施對台灣半導體的整體影響不大。

美國晶片法補貼恐生變 需要多溝通

另一方面,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未來川普全面執政,確實可能將晶片法案補貼取消,不論是台灣政府或者台積電,都得多花心力與川普政府溝通「真的不是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他說:『(原音)雖然說最原始的半導體技術來自美國,但是在晶片的製造,那個門檻是布滿了專利,那個不是說你原始的技術,因為那個技術還要再持續發展延伸,所以說我們現在已經在過去很久以前美國的技術上,已經發展到另外一個,就是說現在美國也沒有辦法去涉獵或碰觸的一個階段。』

有專家認為,即便失去補貼,以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領先而言,應可與美國客戶溝通,適當反映成本。

保護關鍵核心技術 先進製程海外投資得經審核

台積電2020年於川普在任時宣布赴美投資計畫,如今川普2.0強勢回歸,各界預期川普會繼續施壓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甚至可能要求台積電將最新的先進製程,提前移往美國。

但從法規面而言,政府已有防線。經濟部強調,為保護關鍵核心技術,台灣現行法規已有管制規範,若要將重要先進製程移往海外,投資案得先經過經濟部投審會審核,也就是說,台積電最先進製程勢必根留台灣。

川普商人性格 美國科技禁令不再鐵板一塊?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分析,川普的民意基礎是來自美國傳統製造業所在區域,川普上任後,比起科技實力,可能更在乎美國產品的銷售,再加上川普的商人性格以及不可預測性,若中國願意買更多美國商品,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也可能不再鐵板一塊。

資深產業分析師陳子昂強調,從過去川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抗中已成美國兩黨共識,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已敲定明年1月2日起,管制美國個人和企業,對中國投資先進半導體、量子運算和部分人工智慧系統,近期也有美國參、眾議員聯名建議,要從下世代先進封裝相關的矽光子技術,來封鎖中國科技發展,即便川普展開第二任期,美國對中國先進半導體發展的管制只會更加嚴格。他還說。他說:『(原音)中國已經講明了要發展先進製程、先進封裝,包含了HBM(高頻寬記憶體)跟矽光子。美國政策上只針對先進製程,如果擋矽光子,這個就很有意義,因為英特爾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久發展矽光子的,第二個,台灣是全世界發展矽光子最完善、最完整的。』

雖然川普先前對半導體有諸多意見,但從台美半導體產業特性、緊密相依的關係來看,這些意見都可能僅止於選舉語言,不過,川普過去第一任期各項施政,屢屢成為全球經貿、產業發展的黑天鵝,明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料將繼續帶來不確定性,台灣政府以及產業都得好好沙盤推演,審慎應對。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因應美選後局勢 涉外人士:民主國家須更團結 台灣須保持無可或缺角色
共和黨可望全面執政 分析:撤銷港駐美經貿辦機會大
美國大選/川普勝選 兩岸關係面臨三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