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大開糧倉賑濟災民!紐約卯力調度人力、糧食 不使人民餓肚子

紐約市長白思豪(右)。圖:擷取自twitter
紐約市長白思豪(右)。圖:擷取自twitter


「紐約州暫停」 (New York State on PAUSE,即居家令) 的行政命令在3月22日正式上路之後,所有非重要的商業活動,如餐廳、酒吧、戲院等都立刻停止營業,失業的問題也立即浮現。根據16日的《紐約郵報》 (New York Post) 報導,光是上個禮拜,紐約州就有40萬人申請「失業保險福利金」 (Unemployment Insurance) ,過去五個禮拜,已累計120萬人申請,情況最嚴重的紐約市則有超過52萬人申請。三月的失業率由二月的3.7%,升為4.5%,而且繼續攀升的可能性非常高。上一次就業市場出現嚴重問題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 ,當時紐約州有30萬人失業,與現在的「五個禮拜就有120萬人失業」相比,就能體會這場瘟疫對紐約州的經濟摧毀的速度和深度,也因此,整個紐約州,尤其是紐約市,近百萬人正陷入巨大的民生危機,即遭遇「糧食不安全」 (Food Insecurity) 的問題。

免費供餐 拿了就走 (grab and go)   

所謂「糧食不安全」,就是人們無法穩定取得食物的情況,而戰爭、氣候、空氣、人口、經濟等因素,都會造成糧食不安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現在已有非常多的美國人因擔心買不到蔬果和雞蛋,而開始種菜養雞,出現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勝利花園 (Victory Gardens) 現象,希望能夠自給自足。然而,也有許多失業的美國人,不只付不出房租或房貸,也幾乎快要沒有錢可以買食物和日用品。為因應這樣的危機,紐約市政府宣布,自4月3日起,所有的紐約市居民都可以到紐約市的公立學校領取三餐。

三月中開始施行「居家令」,紐約市教育局立刻就在435所的公立學校設立「拿了就走」 (grab and go) 的餐點供應站,讓紐約市的孩子免於飢餓。4月3日,則再加入成人。不需要證件,也不需要登記,所有有需要的紐約人都可以到公立學校領餐。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30到11:30,是孩子與家長的領餐時間,11:30到1:30,則是沒有孩子的成人的領餐時間。一次可以領走一日的三餐,並有素食和清真 (halal) 食物的選擇。星期五的時候,則會再多領周末兩天的六餐。


紐約市政府推出免費取餐拿了就走grab and go 的政策,還貼心地在網站上使用數十種語言提供取餐地點查詢。圖:擷取自紐約市政府網站

糧食供應與人力調度 都考驗供餐政策能否持續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出門去領餐,像是比較容易被感染的老人,或者有些因害怕被感染而不敢出門的人,就需要送餐的服務。紐約市政府將送餐服務與失業問題結合起來,雇用11,000名有執照的計程車司機來運送餐點。不過,因為需要送餐的人數天天都在增加,紐約市的「食物統籌者 」(Food Czar) 凱薩琳‧嘉西亞 (Kathryn Garcia) 表示,這是人力與運輸工具調度的大挑戰。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National Public Radio)的訪問中,嘉西亞表示,她的工作不只是統籌餐點的供應,還要確保食物供應鏈的完好,所以雜貨店可以繼續營業。因此,她還要關心美國中西部的農場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因為這會關係著往後兩個月的食物供給狀況。甚至,為以防萬一,根據《美國之音》 (Voice of America) 的報導,紐約市政府撥出五千萬美金來為儲存糧食做準備,如果食物供應鏈出現斷裂,還可以提供一千八百萬份餐。

根據《高譚公報》 (Gotham Gazette) 的報導,紐約市的「食物儲藏室 」(food pantries) 和 「食物廚房」 (soup kitchens) 就出現人力的問題。一直以來,這些地方的志工大多是年長者,由於他們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因此無法再繼續提供服務,而許多「食物儲藏室 」和 「食物廚房」就關閉了。

尊嚴與肚皮的拉鋸 白思豪:沒有人有錯,餓就來吃

在這場瘟疫中,除了要與頑強的疾病對抗,也要面對「糧食不安全」的重大挑戰,事實上,還有許多人沒想到的尊嚴問題。週三 (15日) 紐約市長白思豪 (Bill de Blasio) 對紐約人說:「不論你是誰,人在哪裡,如果你需要食物,我們都在這裡為你服務,不必感到羞愧。我想強調一點,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危機,並不是任何人的錯,任何人需要食物,不必猶豫,我們都在這裡為你服務。這是免費的。」


1931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者在賑濟所外面排隊等待食物。圖:Public Domain

2005年上映的「最後一擊」 (Cinderella Man) 是部傳記電影,描述出生在紐約市的拳擊手詹姆斯‧布萊達克 (James J. Braddock, 1905—1974) 的人生故事。他經歷了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 ,極度無助下,他領取了社會救濟金,對此,他深感羞愧。事實上,他不是特例,那個年代的美國社會,有不少貧窮的美國人,寧可打兩三份工,也不願意去領取社會救濟金。然而,有意思的是,布萊達克在經濟情況變好之後,除了還給政府救濟金,還經常捐錢給天主教的工人收容所,重視尊嚴的他,應該是理解了社會救助的重要性。現在,嚴重的經濟災難再次上演,有許多人也像當年的布萊達克一樣,對於要伸手拿救濟餐點感到羞愧。似乎,對於許多人來說,幫助他人的給予比接受他人的施捨還容易。不過,只有先活下來,度過難關,有一天才能給予,不是嗎?

美國之音紐約市教育局免費餐點資訊紐約郵報高譚公報 (Gotham Gazette)紐約美食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作者》蔡嘉凌 專欄作家。現旅居紐約。著有"Our Stories, Our Truths"


(本文轉載自新頭殼/蔡嘉凌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