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每天2杯紅茶 心血管疾病死亡降一成
您每天都會喝茶嗎?美國研究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的紅茶,可以降低死亡風險,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可以減緩血管硬化,不過咖啡因卻會造成利尿、失眠,醫師建議,對咖啡因敏感的族群,晚餐後或睡前2小時,就不要...
您每天都會喝茶嗎?美國研究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的紅茶,可以降低死亡風險,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可以減緩血管硬化,不過咖啡因卻會造成利尿、失眠,醫師建議,對咖啡因敏感的族群,晚餐後或睡前2小時,就不要...
生活中心/張家寧報導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擁有健康的身體,罹患癌症這件事更是會讓許多民眾心生恐懼。然而,心臟科醫師陳衛華卻在15年間罹患了4種癌症,分析過去的生活習慣發現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再爆4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個案周周爆不停,且疫調調查起來幾乎都問不到關聯性,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8)日坦言,由於網路上針對確診者的相關討論熱議不斷,不少病人「擔心講得太多隱私會曝光」,加深了疫調的難度,單純要靠疫調找出潛在的感染者越來越困難,防治策略不得不因應改變。 疾管署下午公布國內新增5例...
[周刊王CTWANT]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男子長期住在歐洲,飲食習慣也入境隨俗,早餐常吃夾火腿、培根或煙燻鮭魚的三明治,也常吃冷食,也會餐敘飲酒,回台灣做健康檢查,卻發現罹患胃炎,胃部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
70歲金鐘歌王楊烈二哥日前驚傳病逝,原因是大腸癌末期引發腎衰竭,而楊烈本人也曾在2005年罹患大腸癌,雖然當時已到第二期、整個人還暴瘦15公斤,但經過治療已成功抗癌。大腸癌近年來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人數榜首,不少名人更是因大腸癌離世,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曾在個人臉書指出,有8種人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國際中心/張家寧報導 人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健康,然而,大多數人面對到的疾病總是來得突然。國外有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或是認知能力剛出現衰退者,兩者皆能從視網膜中的一項指標察
減肥可不能有一餐沒一餐!尤其是白天不吃、一到晚上就大吃。減重醫師提醒,蛋白質應3餐均衡攝取,晚上大吃不但無法完全吸收蛋白質,還會讓脂肪越長越多。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0期 文 陳大樂 據統計,18歲以上的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約24%,相當於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最新高血壓治療指引提到,當人體血壓達130/80毫米汞柱(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即代表有高血壓問題。 高血壓是怎麼造成的?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坦言,其實醫學界也尚未有明確的定論,只知95%以上的高血壓是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可能與遺傳、環境、飲食有關;小於5%高血壓是患有內分泌、腎病或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 雖然多數高血壓成因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矯正不當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限制鹽,建議每日不超過6克,約等於2400毫克的鈉,以及飽和脂肪的攝取,對於血壓的控制極其重要。以下帶大家看,高血壓常見的地雷食物。 地雷1:醃製類醃製食品經常是餐桌上的開胃小菜,如泡菜、豆腐乳、醬菜、榨菜、酸菜、鹹菜、梅干菜、雪裡紅、筍乾等。可是它的製造過程含有相當多的鹽跟糖,不僅容易造成鈉離子攝取過量,加重高血壓的危險,這些醃製產品還可能會促使胃酸分泌過多,提高胃癌的發生機會。 地雷2:加工肉類為了能延長肉類的保存期限及增加口味,業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包括4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4例位於北部、1例位於南部,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3月4日至3月1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紅疹、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21日至3月25日確診陽性。5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4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21例病例(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其中10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11例已康復出院。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7日共計完成582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3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559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525人。另因應民眾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之人數近1,700人,須接種Mpox疫苗人數眾多,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協調臺大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自今(3/2
[NOWnews今日新聞]現代3C產品推陳出新,無論學生或上班族對電腦、手機或平板等依賴性越來越高,對「護眼」的觀念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師廖欣儀指出,使用電子產品過度、睡眠不足或承受過度的壓力時,罹患乾...
又有人感染猴痘!疾管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包括4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4例位於北部、1例位於南部,年齡介於20多歲至
雞蛋是多數人三餐的必備食材,甚至每天一顆雞蛋已是日常的依賴~但眼看著雞蛋價格持續飆漲,想多吃一顆蛋、多補充些蛋白質都成了件奢侈的事情!那麼除了雞蛋,我們又能怎麼吃「攝取到同等的蛋白質」呢?人氣營養師高敏敏,便為我們指點「蛋白質飲食」3大攻略!
生活中心/丁雅芳報導 每年3月下旬到5月,是梅子的產季。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張瑜芹主治醫師分享,食用梅子對身體有「3大好處」,不僅有預防及治療感冒的功效,還能解決便秘問
耳鳴是生活中常見的小麻煩,通常幾分鐘內會自動消失,但若是以下3種情況的耳鳴可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疾病警訊了!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為什麼耳鳴?常見5原因 • 鼻子發炎:像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 • 睡眠障礙:有7成以上耳鳴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 • 吃太多藥:大部分的藥都有耳毒性,尤其是抗生素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甚至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造成耳鳴 • 情緒、精神問題:有耳鳴狀況的人通常容易焦慮、緊張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3種耳鳴要當心,可能是這些疾病 1. 最近幾個月才發生的耳鳴 2. 耳鳴持續且愈來愈大聲 3. 單側的耳鳴(許多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梅尼爾氏症,都會有單側耳鳴的症狀) 5招改善耳鳴 1. 避免咖啡、茶、可樂、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2. 含水楊酸成分的食物要少吃,如蘋果、葡萄、番茄、草莓、小黃瓜、奶油等。 3. 可以喝些具穩定神經系統作用的茶飲,如菊花茶、百里香、薄荷等,可減輕焦慮和幫助睡眠,或可間接改善耳鳴。 4. 體操、游泳或按摩耳朵等有助減輕耳鳴症狀,但效果因人而異。 5. 若有聽力受損者,建議配戴適當的助聽器,幫助接收正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嘉義報導 圖: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微創手術中心鄭伊佐主任。 主動脈是人體輸送血液的主要通道,一旦破裂極度危險,很可能在短時間就失去生命;79歲洪先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持續探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昨日新增COVID-19(併發症)確定病例137例,分別為137例本土及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例死亡。其中死亡個案寫下去年12月27日(7例死亡)以來的3個月來新低;而指揮中心每日「報數字」也將走入歷史,明起改為周報方式。 指揮中心統計,過去一個月的中重症平均數為每...
本土猴痘案例已累積10例,有一名猴痘個案在社群媒體發文,痛訴染疫需關到痂皮掉落,被關在密閉、無法開窗的病房內長達40天,非常崩潰。有感染科醫師認為,猴痘水泡破掉可能會出現「空氣傳染」,所以有必要在醫院隔離,但對此,感染症權威黃立民認為有兩大致命錯誤,所以不能成為隔離民眾這麼久的正當理由。
東洋 (4105-TW) 今 (28) 日召開法說,展望今年,總經理侯靜蘭表示,今年將會上市兩款重症領域用藥、含佐劑的流感疫苗將於第四季有營收貢獻,以及 2-3 筆里程碑金入帳,有望推升全年營收維持 10% 成長,毛利率站穩 60% 之上。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國家都呼籲女性接種疫苗,但其實男性也應當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它有兩百多型,可以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不論男女都會感染,它會造成男性性器官或口腔等癌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此強烈呼籲,不只女性,男性也應定期接種HPV疫苗。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協會(ACS)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可以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 (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 (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 (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 (1) 中量飲酒 (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 (2) 初經在12歲以前 (3)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這3年來,維生素D因為跟預防感染有關,因此變為1種很夯的營養素。1項由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發現,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過低,與過早死亡有關,並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鑑雜誌)。 維生素D缺乏影響健康 研究證實恐影響壽命 據《SciTechDaily》的報導,南澳大利亞大學(UniSA)的Josh Sutherland博士表示,維生素D是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可以確保骨骼和肌肉的健康,雖然維生素D 缺乏症在澳洲很少見,但只要是缺少了、不足了,就足以影響包括健康有問題的人,老年人,以及那些無法從陽光照射和飲食來源獲得足夠維生素D 的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仔細檢查了英國生物銀行的307,601個記錄,這些記錄在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間招募了參與者,在這14年期間,一共有18,700人死亡,研究進一步並評估死亡的人得資料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過早死亡有顯著的關聯性。 民眾想補充維生素D? 可以這樣做 Josh Sutherland博士表示,研究對象的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