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辯論戰略選擇,臺灣何言以對?

總統蔡英文(右)21日上午在總統府接見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Dr. Richard Haass)(左),蔡總統表示,3年前哈斯第一次訪問台灣,當時針對國際事務與區域問題,兩人交換了很多意見,很高興能再一次有見面的機會。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08年1月21日
圖片來源:中央社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與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去(2020)年9月2日在著名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美國支持臺灣不應模糊〉(American Support for Taiwan Must Be Unambiguous)一文後,「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和「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即在美國學、政界引發辯論。拜登上任後,則傾向於接受「戰略模糊」。

3月9日,美國印太地區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向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工作報告時語出驚人,指出中共有可能在未來6年內,試圖以武力奪取臺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說,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習沒有確定如何與何時解決「臺灣問題」,戴維森卻代為中共「武統」訂下了「時間表」。

過去一個月來,中美在臺灣周邊地區大秀肌肉,確實讓人嗅到一股非比尋常的煙硝味。熟悉兩岸事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對此表達憂慮。他認為,中共實現兩岸統一的決心堅定;而美國遵循自身政策,有充分理由協助臺灣,因此美中將為此持續激烈競爭,並存有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

在川普政府最後一年半任期擔任白宮記者的克羅里(Michael Crowley),4月8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拜登支持臺灣,但有些人呼籲對中共提出更明確的警告〉(Biden Backs Taiwan,but Some Call for a Clearer Warning to China)一文。克羅里認為,當中共實力日增,並採明顯強勢作為時,有些專家希望結束華府行之有年的「戰略模糊」政策。面對日益升高的中共對臺軍事威脅,「戰略清晰」的想法已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反映在反中氣氛濃厚的美國民意和國會。

僅管如此,我認為拜登政府基於美國本身利益,沒有明示出兵協防臺灣的動力。因為第一,出兵於法無據,美國與臺灣沒有簽署防衛條約。第二,中共不可能在攸關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讓步。誠如著名歷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所說,臺灣問題可能使「二次冷戰」轉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戰爭後果難料,可能導致美國霸權殞落,也有可能如過去美國對抗日、德、蘇三國那樣,最終擊敗中共這個極權主義的競爭對手。第三,「戰略清晰」使臺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臺灣將成為中美測試對方作戰意志和作戰能力的試驗場。

美國國內針對臺灣問題進行戰略辯論,結果「公親變事主」,臺灣反而成為局外人,不知何言以對。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去(2020)年10月20日發布民調指出,近六成(59.5%)民眾認為,兩岸不會發生戰爭,越年輕的族群認為不會發生戰爭的比率越高(20到29歲為67%,60到69歲為54%),顯示民眾不認同「為了維護臺灣的尊嚴,不惜與中共打一場戰爭」。因此,僅管中共軍機和軍艦在臺灣附近動作頻頻,仍有高達七成民眾並不感到恐懼;同一民調指出,若兩岸開戰,45.6%受訪者認為美國會出兵協助保衛臺灣,33.5%認為不會。

綜觀上述民調結果,首先,我認為臺灣年輕人對戰爭缺乏憂患意識,是因為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無感」。教育和輿論都沒有提供足夠的訊息,讓年輕人能夠對國際形及中國大陸形勢做出客觀判斷,臺灣的政治生態也影響年輕人的判斷。其次,臺灣人民過度寄希望於美國的保護,這是因為對於臺灣戰略地位形成美國無法「失去臺灣」產生的錯覺。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指出:「從這個思路看,只要中美關係不佳,中共軍演愈烈,美國也就愈發騎虎難下,不得不加深美臺關係,臺灣人反而覺得更安全。」

「美國在臺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及「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4月8日聯合投書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指出臺灣人民需要對他們的前途有信心,而非一直被提醒他們的脆弱;如果美國政策真想幫助臺灣,必須超越關注軍事威脅,要將臺美經濟關係現代化、協助臺灣對外貿易多元化,為臺灣在世界舞台獲得尊嚴和尊重提供平台。

我同意上述美國學者的看法。臺灣不應成為中美權力競賽的戰場,更不應成為任何一方的籌碼。臺灣應加強與美國的雙邊經貿關係,也希望美國在臺灣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助臺灣一臂之力;同樣地,我認為臺灣也應該深化兩岸的經濟交流,並希望對岸思考,兩岸在區域多邊主義舞台上的和平共處之道。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造成的衝擊,不只有世界地緣政治板塊的移動,更包括全球經濟受到破壞性影響。疫後經濟復甦是全球各國面臨的當務之急,故戰爭不應是臺美中三方關切的話題,臺灣更沒有理由變成話題的焦點。

「臺獨」就意味著戰爭,因此「臺獨」是個「假議題」。臺灣任何政黨和政治人物意圖「弄假成真」,就要準備接受戰爭的洗禮。臺灣無人想要戰爭,美國也不會為「臺獨」而戰,所以臺海因「臺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中共目前高喊「反獨促統」,「反獨」是為「促統」掃除障礙,中共對臺政策仍強調「和平統一」,所以才有習近平3月視察福建時提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說法。

中共統一臺灣觸及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雙方是否因此爆發軍事衝突,應在中共的算計之中。但實現兩岸統一,仍非中共議程表上的優先選項,所以目前臺海因統一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不大。然而,我們不排除中美因一場「圍堵與反圍堵的鬥爭」而擦槍走火,地點或許就在臺海、東海或南海。臺灣的因應對策為何?這應是執政國安團隊進行兵棋推演的一個重要「想定」。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