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困境的戰略思維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1923年在德國出生的季辛吉,不久前剛度過百歲生日。他在1970年代任職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時,主導了美蘇冷戰時期的安全戰略,由圍堵翻轉為「聯中制蘇」。這個戰略翻轉,結束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最終美國不但在政治避免了硝煙而贏得冷戰,並且在經濟上走出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經濟危機。

「聯中制蘇」在政治上幫美國削減了共產國際的集團力量,從而打贏冷戰;在經濟上創造了金髮姑娘(Goldilocks) 般的長期黃金增長,締造美股數十年繁榮的多頭牛市。可以說當年季辛吉的戰略轉向,確實維繫了美國長期政治經濟的領導地位。

如今美國的戰略對手卻變成中國大陸。這時主導國家戰略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最近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的「振興美國經濟領導地位」演講,闡述美國要如何力挽狂瀾。

蘇利文認為,在自由化的市場效率名義下,戰略物資的整個供應鏈(包括產業和就業機會)都轉移到了海外。金融業獲利,但工業和持續創新能力受到打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都暴露出「市場萬能論」的缺失。而幾十年全球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濟依賴,讓歐美正在受制於人。美國不僅失去了製造業,還侵蝕了領導未來關鍵技術方面的競爭力。更糟的是,貿易的收益成果未能惠及一般人民。美國中產階級失去了陣地,而富者愈富,破壞了民主所依賴的社會經濟基礎。

跟季辛吉一樣,作為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的思維、行動,都是在維護美國利益。然而蘇利文欠缺季辛吉歐洲背景的國際視野,以及學院派戰略訓練的深度。因此他的處方「新華盛頓共識」就顯得不切實際。

例如,他提到以工業戰略在國內打下新的基礎。其實包括《晶片和科學法案》、《降低通貨膨脹法案》就像是補貼特定產業政策,效果能否普惠大眾令人存疑。他呼籲以「小院高牆」來保護美國基礎技術。對出口中國大陸的最先進半導體技術實施限制,並要求盟國和夥伴效仿,目的是為了去風險化。

強而有力的國際戰略一定是互惠互利的,就像二戰後的馬歇爾計畫以及季辛吉主導的「聯中制蘇」一樣,美國及盟國都能受益,戰略就會自己長翅膀,愈行愈遠。然而美國現今所謂的經濟戰略,卻獨厚本國高科技企業。沒有果實分享的國際戰略,能走多遠不禁令人質疑。

半世紀前美國對中戰略轉向,最終贏得了對蘇冷戰的勝利。此刻,美國的戰略失誤,卻讓中蘇兩個對手走到一起。在領導霸權面臨困境的時刻,省思季辛吉當年的戰略選擇,今日美國是否提出了正確的診斷和有效處方,從而能夠持續保持領導地位不墜呢?(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