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飆到「40年來最高」的7%通膨率…代表什麼?

「物價一直漲,拜登怎滅火?」美國聯邦勞工部12日公布了最新的全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美國的整體通貨膨脹率,已在2021年12月衝到7%——萬物齊漲的速度,已創下1982年6月以來的「40年新高」——儘管拜登政府與聯準會此前都認為,當前的通膨問題只是「疫情後段的短期反應」,只要全球供應鏈持續回穩,配合美國復工就業與經濟復甦的腳步,美國就能透過2022年中開始的緩步升息來控制這波「疫情通膨」。但最新CPI報告卻顯示的物價持續走高,似乎比拜登的想像更為持久,因此市場輿論也判斷聯準會必將提前動作,提前於3月份升息。

但在美國通膨速度創下40年新高的同時,上一個紀錄發生的「1982年6月」又發生了什麼事?節節飆漲的美國通膨為何比華府想像的更難壓制?拜登又為什麼遲遲不出手,他投鼠忌器的政經顧慮又是什麼?

美國聯邦勞工部12日所公布的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是2021年12月份的通膨報告,與前年2020的同期相比,美國國內的平均通膨來到了7%。其中,以食品價格、燃料價格...等民生必需物資為集成的「核心物價指數」(Core Price Index),與前年同期相比更飆漲了5.5%,儘管漲幅的成長趨勢已比11月數字稍緩,卻已是199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

報告顯示,除了核心物價指數以外,去年12月反應美國通膨趨勢的兩大物價項目,分別是「房租」與「二手車價格」——以房租來講,全美平均租金在過去一年裡上漲了4.1%;二手車價格則因為全球晶片荒與供應鏈中斷所產生的「缺車荒」與「新車價格上漲」而狂飆走熱,一年之間的市場漲幅接近37.3%,去年12月比11月又再上升了3.5%。

《華爾街日報》表示,2021年12月的CPI報告,證實了美國高通膨趨勢比想像中更為難纏。儘管在能源、糧價等核心物價指數上,12月的「通膨速度」已比11月份稍慢,通膨的飆升角度也出現降緩。但7%的通膨率,仍是自1982年6月7.1%以來的「40年新高」。

不過美國目前所遭遇的通膨狀況,與1982年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目前,美國通膨現況是因為疫情因素觸發,直到目前還正處於「上升階段」。但在1982年的狀況裡,美國的經濟卻正步向「高通膨終點」。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國際油價的暴漲與能源供應大亂,曾讓美國物價連帶通膨飛天、在1980年春天,美國-伊朗革命政府關係因德黑蘭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而墜入低谷冰點之劑,美國國內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更一度飆升到14.8%的駭人高點。嚴重的物價通膨與國民失業壓力,讓時任的美國總統卡特焦頭爛額,儘管當時聯準會為了打擊通膨而不斷升息,1981年美國基準利率更一度衝到19.83%,但因此導致的美國經濟蕭條與拉美金融風暴,卻也重創了市場穩定,並讓卡特總統的連任選情被摧毀崩潰。

事實上,在美國聯邦勞動部於1919年開始統計全美消費者物價指數後,超過百年的數據歷史也曾多次修正計算方式。在1919年之前,美國歷史上最高通膨的時期,被認為是1778年的年膨脹29.7%,當時正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二階段、美法同盟抗英的初期。而在1919年之後,美國通膨最嚴重的時代則是1946年3月~1947年3月,當時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終戰復員期,美國國內的通膨率也飆破了20.1%。至於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兩度遭遇的雙位數高通膨時代,都與中東局勢牽扯的「石油危機」相關——第一次是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所導致的石油危機,第二次則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所導致的一系列國際衝突事變。

《金融時報》強調,合理而緩和的通貨膨脹速度,對於美國經濟而言是正面指標,這代表需求成長、市場才有投資動力。而美國目前的CPI數字雖然已是1981年來的40年新高,但通膨增漲的速度已從11月~12月開始出現放緩,與1979~1981年的雙位數通膨相比,美國的經濟表險離危機根本很是遙遠。

但問題是本波的物價通膨,已經開始讓一般民眾感覺到痛——特別是中下階層收入者,其可支配的日常開銷更容易被持續攀升的房價、房租與飲食、日用品價格給壓得喘不過氣。在美國本土疫情正進入「最後高峰」之際,這恐怕會造成難以想像的社會危機。

一般來說,對抗通膨的方式,即為聯準會「升息」來冷卻市場熱度。而在多年的量化寬鬆與超低利率政策後,聯準會其實也早在去年就已反覆預告:美國必將在2022年開始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並於年內開始逐步升息。

但由於疫情打亂全球市場供應鏈,美國從去年冬季到現在的本土疫情狀況更因Omicron的出現而反覆不定。為此,在過去幾個月以來,美國聯邦政府一方面希望透過這波「疫後通膨」來加速推動市場經濟的復甦熱度,二方面也希望藉此促使原本進入「疫後大辭職潮」的美國勞工,也會因為通膨與物價壓力會逼使民眾更積極地重返就業市場,僅而讓勞動力得到有效分配、緩解當前的「大缺工」困境。

因此儘管通膨數字連月連漲令人緊張,但以拜登為首的政府高層仍認為這只是「短期效應」,無須因此提早緊縮原本就要升息的貨幣對策。

不過Omicron的全球擴散與12月的CPI數字,卻給拜登政府交了一盆冷水。因為就現有趨勢與數字來看,美國的國內通膨數字仍沒有「有效緩解」的跡象,勞工大退潮與缺工問題因為美國本土的Omicron爆發反而倒退。全球供應鏈的問題也卡在中國疫情與其「清零對策」遭遇極限的緊張邊緣,而一時半刻看不見終點,反而可能會在農曆春節~北京冬奧過後遭遇更劇烈的短期供應斷鏈。於是在12月CPI數字出來後,本來就反覆放出風聲要「提前升息」的聯準會,也更強化了提早於3月升息的市場暗示。

「供應鏈的問題,應該很快就能在今年內解決...我比較擔心的是本土勞動力的復工狀態,這可能比供應鏈衝擊還要嚴重、難纏。」11日在對眾議院的說明中,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表示。

《華爾街日報》指出,由於年底長假與美國Omicron疫情於12月開始倍數大爆發的關係,市場的就業狀況與復工士氣並不明顯,甚至還出現拖延觀望的狀況,特別是旅館、觀光、餐飲的服務業者,目前都因嚴重缺工與萬物齊漲而被迫大幅調漲服務售價,如果狀況持續到春天以後,恐對美國本土中小企業再帶來一波集體倒閉的經營壓力。

考慮到美國即將於今年11月迎來「期中大選」,各地的選舉運動與國會朝野的下一代政見,都將於春天以後開始白熱化競爭。如果拜登無法有效再通膨、就業與民生經濟問題上拿出「國民有感」的疫後復甦成績,對於執政的民主黨而言勢必將帶來直衝拜登的連任質疑骨牌效應。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佛奇:Omicron如野火燎原 美國每個人都可能感染
Omicron感染達高峰 食藥局代局長:多數美國人終會染疫
超市貨架為何又空了?分析4大原因…連貓糧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