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之間的貌合神離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當世人都在關注台灣「兩岸關係」的此時,地球彼端另一個「兩岸關係」也隱藏日漸不安的因素,那就是大西洋兩岸的美國與歐洲各國。其爆炸性與急迫性雖不如「亞洲版」,但若處理不當,仍然會對世局帶來長遠的政經影響,尤其是美國的領導地位。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美國成為世界首強;而且主戰場都在歐洲,使得美歐關係牽動了全球地緣政治的起源。遑論美國原始移民大多來自歐洲。美歐之間這種「先天與後天」的密切關係,不是任何其他國家可以取代的。

歐盟成立迄今剛滿30周年,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美國則是舉世軍事政經實力的首強國家。由於歐盟並非單一制的政治實體,沒有統一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國和歐盟的關係較為複雜。近年來下列事件的發展,更埋下了大西洋兩岸間齟齬的種子。

首先是俄烏戰爭。烏戰初期,歐洲還跟著美國行動,然而隨著戰事膠著,帶來的後續經濟效應,包含俄國對西方制裁的報復行動,歐洲各國首當其衝。例如天然氣與糧食價格暴漲,造成歐洲停滯型通膨與歐元大跌。相反地,美國僅得「輕症」,還趁機大量外銷頁岩油與天然氣,被歐洲人譏為橫發烏國的「國難財」。雙方援烏抗俄的初衷開始產生分歧。

其次,川普執政時期美歐失和,拜登接任後極力修補美歐關係。俄烏戰爭本可帶來美歐互動的良機,但戰事歹戲拖棚也變得夜長夢多。拜登政府為了因應通膨,去年8月簽署通過《降低通膨法案》,在能源轉型方面對美國業者提供大量補貼。此舉嚴重損及歐洲業者的市場競爭力,歐盟一片大譁。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日前揚言,如果與美溝通無效,歐洲將採行自救措施,包含利用「歐洲主權基金」解決歐洲業者困境,與美直球對決。

再者就是對中路線。大陸與歐盟互為全球最大貿易夥伴,可是拜登力行抗中策略後,一再要求歐盟「附隨」。德、法等歐盟大國慣於「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現被迫改做單選題,深感戰略勒索。去年11月中共20大落幕後,德國新任總理蕭茲與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立刻接踵訪問北京;法國總統馬克宏曾多次訪中,今年4月將再訪北京。這些舉動讓拜登更不放心,改拿小國試手。

近日美國終於逼使荷蘭科技大廠ASML加入美、日抵制大陸晶片業,連美國專業媒體《世界政治評論》都看不過去,刊文諷稱:美國違反往昔主導的「開放市場」與「自由競爭」,反走回頭路,跟中國又有什麼兩樣?

最後,歐洲內部也有問題。歐債危機與英國脫歐已有先兆,近年來因俄烏戰事帶來的歐洲國防改革與能源政策,也使得德、法「歐洲雙核」關係失和。烏克蘭去年申請加入歐盟,雖已獲准列為「候選國」,但與摩爾多瓦及喬治亞等國並列綜合考量,顯示歐洲內部對烏支持並非一致。而美國自顧不暇,只有觀望的份。

綜合上述,美歐關係生隙,可說是冷戰過後世局質變的產物;質言之,跟美國國力式微的現實有關。美歐競求自保,關係難以持久。尤其近年來「東升西降」的說法甚囂塵上,讓曾扮演國際外交規範與人類法治文明制定者的歐洲,感覺今不如昔,所以歐洲政商與學術界人士近年來一再強調歐洲自主,不再凡事美國說了算。

無論如何,美歐「家大業大」,不會輕易地在後全球化的新世代裡缺席。如何挽回當前窘境,就要看雙方運用智慧與溝通,重建大西洋版「兩岸一家親」的往昔傳統,尤其是美國。(作者為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