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眾院版出爐 跟時間賽跑的《台灣政策法案》

繼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票贊成壓倒性差距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後,美國眾議院版本的《台灣政策法案》也出爐了,由共和黨籍的眾院外委會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引領提案,36位眾院議員連署提出,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美國實質的支持,來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以抗衡來自中國的各種威脅,外界認為倘若參眾兩院協商後順利推出「一致的版本」,這將會是一部重整美國對台政策的重要法案,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解釋了為何外界會如此關注的原因所在。

台灣有事 不只是日本有事 美國也會有事

近年來,美國通過了幾部涉台事務的重要法案,包括《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台北法》(TAIPEI Act)、《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如今參眾院都提出《台灣政策法》,將有機會通過兩院共同協商,經拜登總統簽署後生效,《台灣政策法》是「國內法」位階,但對行政部門的要求較具強制性,倘若順利實施,不僅會牽動美國政府對台政策,更對整體兩岸情勢帶來影響,當然中國勢必會不滿。

美國參眾兩院相繼提出《台灣政策法案》,反映出美國國內對中國威脅的認知持續強化,同時「助台抗中」已成了跨黨派共識,而這並非是拜登上台後才有的現象,早在川普執政時期就已經開始,國際社會對「中國機會論」跟「中國威脅論」的爭論,在2008年之後逐漸進入黃金交叉,不再樂觀看待中國經濟崛起的聲音漸出,尤其中國對內違反人權的壓制手段、對外軍事經濟脅迫的行徑層出不窮,西方陣營已不再期待中國的改變。

有趣的是,自拜登上台後,他除了四度有意無意的提及「美軍將會協防台灣」,更在多個聯合聲明中加上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而值得留意的是,近期國務卿布林肯特別提及「台灣晶片」的影響力,強調如果中國對台動武,對全球經濟帶來毀滅性影響;不僅如此,美國將台灣視為重要的安全夥伴,從區域安保行動到晶片聯盟(Chip4),都可以清楚看到台灣事務的影子,說白了,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晉三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同樣的邏輯放在美國更是如此,「台灣有事,等於美國也會有事」。

《台灣政策法案》要立法生效 需跟時間賽跑

細看美國眾議院提出《台灣政策法案》的版本,與參議院通過的版本內容大同小異,較顯著不同的地方是較具敏感的法條,包括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案須經參院同意等要求,眾院版本仍保留在提案中,而參院通過的版本,已經將駐美代表處更名的項目調降為「國會建議」較不具強制性的規定,而AIT處長任命案須經參院同意的條文則是刪除;至於對於軍援、參與國際空間、台美經濟合作等部分,參眾兩院幾乎是完全一致。

不過,由於參眾兩院的《台灣政策法案》版本仍有差異,依照立法規範要求,兩院需要展開協商,且要擬定出單一版本的法案後,經過同意方能遞交給總統來簽署同意,這才能獲得生效的結果。換言之,雖然眾院也提出了《台灣政策法案》版本,這或許也會加快立法程序,但是接續要展開的兩院聯席協商,恐怕還得再等等。只是,本屆國會的任期到2023年的一月屆滿,能完成立法的時間十分有限且緊張,倘若無法在本屆完成立法,則需要重啟立法程序,這又會是一大變數。

美國本屆國會的任期到2023年的一月屆滿,台灣政策法案能完成立法的時間十分有限且緊張。圖為美國國會大廈。(維基百科)

可以說,《台灣政策法案》要完成所有立法程序的要求,必須跟時間賽跑,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美國「期中選舉」將在今年11月上旬舉辦,國會議員必須全力投入選舉活動,要開會「議決法案」的時間相當有限,這會是《台灣政策法案》能否順利通過的一大關鍵;其次,倘若參眾兩院都同意通過單一版本後,那接下來便是拜登何時簽署的問題,拜登要否決的可能性極低,畢竟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應太大,簽署讓該法案生效,再依據行政裁量及行政程序來符合法案條文的要求。

當然,《台灣政策法案》可能生效,中國不可能置之不理,絕對會試圖影響立法程序的進行,只要法案協商與審議拖過本屆期,那將可以暫緩該生效後所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國會也不輕易受到中國的干預及滲透,中國過激的反應,反而會變相加快立法進行的速度,甚至促使兩院聯合協商出更具震懾力的版本,畢竟中國針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一事過激反應,對台灣周邊採取大規模的實彈軍演,甚至故意將飛彈試射掉入日本經濟海域,許多美國國會議員認為必須在事前提供台灣軍援,而不是事後,依此來看,美國國會的認知難以撼動,中國想要影響恐怕是相當困難。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共消滅了香港些什麼?香港還剩下什麼?
一個沒有「伊斯蘭教」的世界(一):攤開問題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從烏克蘭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