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合歐亞盟國,應對中共戰略挑戰

圖片來源:REUTERS
圖片來源:REUTERS

由美國和歐洲主導的西方兩大重要會議,「七國集團」(G7)峰會和「北約組織」(NATO)峰會,分別於6月底在德國和西班牙舉行。前者偏重經濟議題;後者關注安全事務。與會各國領導人此時討論的重點,本應是俄烏戰爭涉及的軍事和經濟安全課題,但「中國挑戰」卻首次浮上檯面。

首先,G7各國領導人在峰會中,推出了一項命名為「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的計劃,預計在2027年之前投下6000億美元,幫助中低收入國家解決低碳能源、兒童保育、先進電信、供水等問題。這項承諾中的2000億美元將由美國提供,歐洲則動用3000億歐元支持這項倡議。

一般認為,G7這項計劃旨在對抗習近平於2013年發起,耗資數兆美元的「一帶一路」倡議。西方形容中國的貸款,造成貧窮國家的「債務陷阱」;而拜登則強調,西方提供的資金不是援助、也非慈善,「是一項將回報所有人的投資,將讓各國具體看到與民主國家結盟的好處。」中美都想運用經濟工具,擴大對第三世界的外交影響力。

其次,北約峰會的重頭戲是提出10年的最新「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201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峰會通過的「戰略概念」,完全沒提到中國;但這次在馬德里峰會開幕前才结束的G7峰會,公報中竟然出現了14次的「中國」。

在新版「戰略概念」涉及「戰略環境」的章節部分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表明的野心與脅迫政策挑戰了我們的利益、安全與價值。中國採取廣泛政治、經濟與軍事工具,以增加其全球足跡並發揮力量,同時保持其戰略、企圖及軍事擴張的不透明。」就此,「戰略概念」強調,北約將合作以「應對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造成的系統性挑戰」,加強「共同意識、韌性與準備,好對付中國脅迫手段與分裂聯盟的企圖」。

北約作為全球最具軍事力量的西方同盟,它1949年成立之初,即把前蘇聯作為主要假想敵,目標如前北約官員所說:「擋住俄國,留住美國,壓住德國。」隨著前蘇聯解體和華約的解散,北約吸納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東歐共黨國家,組織的功能也產生變化

在北約里斯本峰會中,俄羅斯被視為「戰略伙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應邀與會。當時建立的新「戰略概念」,討論的是如何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網路戰爭、海盜問題,以及防止核擴散的威脅。

然而12年後的今天,俄羅斯再度被北約定位為「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脅」。遠在十萬八千里外的中國,雖不被北約視為敵人,但卻構成挑戰。既使是挑戰,在美國與歐洲盟國看來,也具有不同的意涵。

歐洲盟國在意的是中共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訪問時就抱怨,北京和莫斯科在外交上相互支持,在軍事上緊密合作;此外,北京明白反對北約東擴,在歐洲國家看來,這就等同於否定歐洲安全的核心原則,即「每個國家有權選擇自己想加入哪一個防衛合作組織。」

美國在意的是「中國崛起」會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中共正試圖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是我們遵行、確信,並協助建立的。無論中共以任何方式挑戰它,我們都將挺身而出。」但美國若想建立「國際抗中統一戰線」,就不能忽略北約主要成員,都是以中國大陸做為最大的貿易夥伴。

至於中共的反應,《新華社》6月25日刊出的一篇專文,直指兩場峰會「暴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企圖利用G7、北約這兩大集團主導國際秩序」;抨擊美國等西方國家「固守冷戰思維,為了維護自身霸權,拉幫結派搞小圈子」;認為「這種做法逆流而動,註定不會得逞」。中共尤其對北約邀請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等4個非成員國出席峰會,表達強烈不滿,認為是「企圖打壓、圍堵中國」。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峰會上表示:「歐洲與印太地區的安全防務密不可分,試圖憑藉強硬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在東海和南海不斷發生。」岸田重申 :「明天的東亞地區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烏克蘭」,言下之意劍指中國。岸田希望與北約加強合作,強調:「我們必須展現團結,這些企圖才不會成功。」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台海、東海、南海及黃海,具有「四海連動」的關係。當西方盟國針對中共在俄烏戰爭後的角色,進行經濟和軍事兩線的戰略「超前部署」時,未來台海形勢的發展,自然引起我們的關注。

我認為拜登重視與盟國的關係,未邀請臺灣參與其一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和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就是不願讓盟國因考慮中共的反應,而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另一方面,只要美國言行一致,不改變其「不支持台獨」的立場,中共也不會在台海輕啟戰端。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6月29日,面對外界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時表示:「中國仍然堅持和平統一政策,當前武統輿論存在於網絡上,不代表台海地區的客觀安全環境現狀。」

無論如何,影響台海形勢的關鍵因素還是中美關係。中美目前處戰略競爭狀態,但兩國防長在香格里拉的會談顯示,雙方均欲建立可預期之軍事關係。如果雙方領導人有再度通話的機會,中美緊張關係仍有緩和的可能。到目前為止,台海形勢仍在中美管控風險的範圍之內。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