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貿易代表也讀楚辭

工商時報【工商時報╱于國欽】 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為柯林頓任內的美國貿易代表,為兩岸加入世貿組織(WTO)期間,最重要的談判對手,我國時任經濟部長王志剛曾多次與她會晤協商。 民國7年新文學運動風起雲湧,胡適、錢玄同等人群起圍勦古文,說古文是死的,白話文是活的。一時文、白大戰於《新青年》等刊物,百年後的今天,文、白之爭又起,其猛烈雖不如昔日,但頗為反諷。 百年前的新文學運動是國勢衰微下文人們的反應,他們遷怒於古文甚至漢字,他們歌謳西方的科學,推崇美歐的文學、詩歌、戲劇。然而,平心而論,國勢不如人,這是明、清兩代故步自封,為官者昏憒無能,干古文何事? 今天主張降低國文課程古文比例者,有人認為古文實用性不高,也有人表示如今學生最喜歡的是網路文字,還有人主張語文教育不是與過去對話而是與現代、未來對話,甚者,連「學文言文是拿年輕人的血澆灌僵死的中國魂」這樣的說法都出來了。這些見解,實令人嘆為觀止。 文字旨在表達人的思想與感情,然而思想與感情是抽象的,經常是無法「有什麼話,說什麼話」的,其微渺寄託於可言不可言之間,因此須以比興、附會引人入勝,讓讀者領會文字背後的思想與感情,任何一篇好文章皆該如此,而漢籍史冊,唐詩宋詞裡如此的好文,可說是俯拾皆是,這怎麼會是死文學呢? 古文的力量 舉例來說,2000年春天,美國貿易代表白茜芙在國會審查是否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時曾引述屈原的詩:「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呼籲國會要考慮美中政治先天上的不同,與其以人權做為審查標準,倒不如依據世貿組織(WTO)的入會標準來定奪,這樣才能創造全球經濟繁榮,並避免政治上的動盪。她這席談話說服了國會,也讓美中貿易正常化向前邁進一步。 美中關係如此之複雜,既有貿易利益的糾葛,又有國家安全顧慮,還有人權的考量,實難以一言蔽之,白茜芙以「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言簡意賅道出議員們心中的疑慮,然後她直指1930年代過度保護主義釀成了大蕭條,近半世紀全球經濟之所以繁榮,正是拜市場開放、關稅調降之賜,於此可知,只有將中國納入多邊貿易體系(WTO)才是正途。 這就是古文的力量,它可以名不易名之狀,言難以言之情。2002年春天宗才怡請辭經濟部長時寫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2006年元月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宣布退出民進黨時也嘆道「豈是腸枯無熱淚,願留他日潤蒼生」,寥寥數語,寄慨良深。 讓思維與敘述更有層次 胡適雖於民國初年表示「死文言不能產出活文學」,但30多年後也就是在1955年,他卻推崇范仲淹《靈鳥賦》裡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說:「范仲淹此語比亨利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寧死』的話要早740年。這也可以特別記出,作為中國爭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可見,只要平心靜氣,古文之可觀者多矣。 讀古文並非要之、乎、者、也的作古文,而是要讓思維、敘述能更有層次,就像經濟學家凱因斯,他在中學求學時期除了數學之外,最喜歡閱讀的就是中世紀拉丁詩詞、古典文學,正因為有這樣的文學內涵讓他能寫出《一般理論》等巨著,古文的價值,於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