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醫療》 扭轉健保困局的成功經驗

台灣的健保發生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讓醫療從業人員疲於奔命?為什麼會讓醫療資源日益窘迫?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竹東分院院長的王明鉅醫師,在新書《翻轉醫療》記者會上,點出了台灣健保制度最需改革的的思維。 

 

健保制度荒謬面,人越病重醫院越賺錢

王明鉅指出,如果一個病人的腎臟出了毛病、但還不致於致命,這時給予醫療照顧、讓病人得以健康痊癒,健保給付是新台幣2000元;但如果讓病人的病期惡化,病重到必須洗腎度日,健保給付是50000元。也就說,病人的病越重、危急性命,反而可以讓醫療體制「賺錢」,這就是健保制度荒謬的一面。而醫療院所為了增加收入,自然而然會向這類可以「業務」靠攏,導致大型醫療院所規模越來越大,因為他們才可以負擔起高額醫療器材的成本支出。沒有這些設備的小型醫療院所,收入來源有限,導致小型醫療院所紛紛「收攤」「關門」。當小型醫療院所逐漸消失,病人也只能前往大醫院去求診,重症患者的照護本來就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大醫院的護理人員工作量暴增,不僅急診室永遠都是爆滿,病人也只能等病床,從而衍生出「喬病床」「搶醫生」等各式各樣的「醫療併發症」。


所以台灣健保制度,背後的中心思想是「病人越是病危,給付給醫療機構的越多」,卻少了「如何讓人盡量不生病、維持健康」的想法,因為唯有當人生大病、就會上大醫院;而這成為大醫院唯一得以經營下去的「方法」,進而造就了越來越多財團轉而投資大型醫院、醫學中心,不斷把病人從小型醫療院所搶過來。而且原本健保的出發點是「保險」,但現在演變成「福利」,這也讓健保的財務負擔越來越重,才演變成現在的破產危機。為了停止這樣的惡性循環,王明鉅提出新的思維,「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大病不致命」。也就是說,所謂的社區醫院扮演的角色是透過健康檢查,找出社區居民的小毛病、提早對症下藥,而不是讓居民的小病拖延成重病,最後只能上大醫院求診。



為了實踐他的想法,王明鉅推行「萬人肺癌篩檢計畫」,選定在台大竹東分院進行。透過向企業募款的方式,把檢查所需的經費門檻降低,好讓更多民眾得以接受檢查。透過高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以在肺癌、肺腺癌最早期的時就能加以治療,其治療經費又遠遠低於肺癌的醫療費用。對於竹東分院來說,原本是從事此一篩檢的人數稀少,不符合購買醫療器材的經濟效益,但由於進行的篩檢人數眾多,達到經濟規模。雖然這項計畫的出發點始於公益,把原本用來從事重症病患照護的高階醫療器材,拿到檢查的第一線捍衛民眾健康,但因「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反而替醫院、病人、健保節省了日後不必要的醫療支出,達成三贏的局面。

延伸閱讀: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你付得起嗎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