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伯新書試讀》初識陳菊!黨外團結的開始

耀伯新書試讀》初識陳菊!黨外團結的開始

新頭殼newtalk

「中壢事件是台灣20多來最大的群眾運動,震撼了行政院長蔣經國領導的威權政府。」~~美國新聞週刊

3個月後,蔣經國一如各界預料的順利「當選」總統。但是,黨外也沒閒著。新科省議員林義雄、張俊宏、邱連輝等,結合黨外省議員在議會總質詢,發揮聯合質詢的民主監督火力。

黃信介在五合一選舉感受到「巡迴助選團」的威力,積極加碼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要為1978年底的增額立委與國代選舉,再度發揮南北串連的黨外團結戰力。

政治犯施明德拜蔣介石往生之賜,獲得大赦而出獄,五合一選舉中,接受獄中難友蘇東啟邀請,在雲林為「代夫出征」的蘇洪月嬌,打下漂亮的高票當選省議員,進而獲得黃信介的充分授權,籌劃成立「全國黨外中央民意代表助選團總部」。

整個黨外運動,熱血澎湃,相信只要繼續團結奮鬥,民主的夢想就可以實現。但蔣經國一手蘿蔔收買台灣人,一手棍棒痛毆不屈服的台灣人。正式「登基」後,強化以台制台的「吹台青」,副總統首度出現台灣人「半山」謝東閔,此外省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長李登輝。

林洋港在省議會,應戰林義雄與張俊宏等聯合總質詢的表現,充分報答蔣經國的「吹台青」,發揮為國民黨辯護的功力,所謂「台灣的戒嚴只有實施3%」,就是此時答詢的名言。

針對「竊聽」的質詢,林洋港答以「不做虧心事,就不必擔心竊聽」,當時即遭黨外人士以兩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案」下台的國際重大新聞,嘲諷林洋港不知人權為何物。不料,將近40年後,這句依然是總統馬英九,回應竊聽立法院長王金平事件的標準答案。

「彼時,林義雄、張俊宏、邱連輝這些黨外省議員的聯合質詢很轟動,只要是輪到黨外質詢,很多人甚至包遊覽車去南投省議會旁聽。」耀伯回憶當年黨外省議員備受台灣人尊敬與期待的情景。

黨外省議員聯合總質詢,分別在1978年6月、11月的轟動演出,為年底「增額」中央民代選舉,不斷推升黨外聲勢。不料,投票前一周,美國宣佈承認北京政權代表中國,被否認代表中國的國民黨政府,宣佈中止選舉及一切選舉活動。

黨外在五合一選舉後,早將所有精力投注在如何延續聲勢 ,「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積極進行全台串連。選前依法定時間,在11月24日正式設置的競選總部,黃信介出任總聯絡人,施明德是總幹事,陳菊任秘書,北中南都設有聯絡人。

「第一擺(次)悉識菊姐,應該是這段期間,她來我兜(家)拜訪,彼時我剛當選鄉民代表無幾個月,我不知影她為啥米會來,應該是有人佮伊(跟她)介紹我。菊姐真熱情抱我剛滿月的子乃聖,印象真深就是阮子的嘴涎(口水)弄得伊規身(整身),哈哈哈,真歹勢(很抱歉)。」

「彼擺(那次)初見面,會記咧無講啥米(記得沒講什麼)特別的政治問題。美麗島事件以前,我會記咧(記得)高雄服務處的負責人,就是周平德、林弘宣佮菊姐,彼時我佮菊姐只是互相悉識,無介熟(互相認識,不很熟)。後來監獄內才知影,美麗島事件以前,伊是走撞規(奔走全)台灣,將原本一片散沙的黨外人士,簡單說就是『有志之士』,串連整合作伙(在一起),一個最重要的角色。」

余登發選前就大力支持贊助黨外助選團。投票前一週,蔣經國宣佈停止選舉,聲勢大好的黨外當然無法接受,因此於12月25日召開「國是會議」,余登發也應邀北上,並於會後發表一份由余登發領銜,73人連署的「黨外人士國是聲明」,內文指出:

「在國際強權的縱橫捭闔下,我們的命運已面臨被出賣的危機。所以我們不得不率直地申說:我們反對任何強權支配其他國家人民的命運,我們堅決主張台灣的命運,應由1千7百萬人民來決定。」

這是第一次被公開提出的台灣自決主張。早在發表這份聲明前,被停止選舉活動的黨外總部,已經預先南下尋求余登發支持,並邀請擔任黨外精神領袖,余登發也慷慨同意,並且具名邀請全台灣黨外人士,集結位於高雄縣橋頭鄉的私立高苑職校(首任董事長余陳月瑛),共商黨外大計。

黨外群英會,初試啼聲

「阿耀,你去俚(上去)替咱橋仔頭講幾句話。」餐會即將開始,黃余秀鸞要坐在旁邊的戴振耀上去代表致詞。

「蛤啊,我毋敢啦(我不敢啦)。」在座約一百人,很多都是黨外雜誌裡,赫赫有名,還有他向來崇拜的民主前輩,即使是熱愛演講的戴振耀,也不禁怯場推辭。

「講幾句話,是咧驚啥?有啥米好驚?」余登發像老派教育,對害羞晚輩慣用的假斥責、真鼓勵。

「各位黨外先進,大家晚安,我代表今暗(今天晚上)餐會的主人,余登發老縣長,來佮大家講幾句話,歡迎大家今那日(今天)來到橋仔頭……。」硬著頭皮上台,虛張聲勢講了一些場面話,耀伯坦承下台後,其實呼吸急促,臉紅通通。

也是在這個場合,透過陳菊認識來自美國的人權工作者艾琳達。第一次有機會跟這麼多心中景仰的黨外人士聚齊一堂,戴振耀內心非常興奮,堅信台灣有志之士團結在一起,台灣人「當家作主」的願望一定可以實現。

艾琳達,1949出生於美國,14歲隨美軍顧問團成員的父親來到台灣。台北美國學校畢業,返美就讀大學,並取得史丹福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26歲由福特基金會派至台灣調查女工生活狀況,因而認識袁嬿嬿、陳菊等黨外人士。

美麗島事件前一年與施明德「結婚」,同時擔任「台灣黨外助選團」英文祕書與美麗島雜誌國際公關祕書。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遭到國民黨驅逐出境,但仍在美國積極救援工作,是促使美國媒體與國會仗義執言的重要關鍵人士之一。

毫無疑問的,國民黨也掌握了這場聚會,提早知道黨外的行動計劃,包括在「國是會議」記者會宣佈的,農曆春節期間,1月29日將自台北出發,展開環島拜年,沿途散發「國是聲明」;以及余登發具名邀請,訂2月1日在橋頭鄉舉行新春團拜的千人餐會。

黨外的串連團結運動,不但沒有因為停止選舉而偃旗息鼓,反而更加積極,導致蔣經國出手,逮捕被黨外推舉為精神領袖余登發,引爆戒嚴體制下,第一場遊行示威抗議──橋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