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的珍藏 兒時的回憶

【歐嗨/達少 採訪報導】 2017-05-27 隨著時代的更迭,過去的農業生活放牛,下雨天抓青蛙,放假天去海邊,這樣的生活似乎已離我們愈來愈遙遠。 以前曾經陪伴我們童年往事的那些回憶,您還記得多少呢?今天一起到都蘭mama Panay的倉庫裡一窺究竟,那裡珍藏多年的寶物(工具),我們還記得多少? super:kakita'an Panay 'Amis 這個鋸子是很早期的工具,這是專門鋸非常粗大的樹,從日據時期珍藏到現在,非常珍貴,目前已經買不到了,這應該是林班所使用的工具。你看它的鋸齒很特別,這是專門鋸大木頭用的工具。(族語怎麼說),一樣叫sarar,這個叫kokok,它是將大木頭鋸成兩半的鋸子,它的鋸齒不一樣,我們叫"kokok",它的形狀像似一條大魚,這是兩人雙鋸的鋸子,像這樣..,這叫什麼?一樣我們稱它為"sarar",Ya cicalayay a sarar(有橫桿的鋸子),這可是很古早的工具,從它磨平的部分看得出常常被使用。早期開墾農地周邊石頭多,這是鑿石頭必備的工具,我們稱它為"tatowa",是借用閩南話的發音,是用來鑿石頭的一種工具。這個是酒瓶,日據時期用來裝酒的玻璃瓶,如果要去拜訪或請示長輩時,這是不可少的伴手禮。 super:kakita'an Panay 'Amis 這個就要攤開來看,這很適合在水中使用,水由上而下灌注,網子放在河中被引流的唯一通道擋住螃蟹、蝦子的去路,這個捕魚工具叫kalida(捕蟹網)。前面特別做這一排,主要是圍住順水而下的螃蟹,螃蟹在網子裡會習慣性的往前面聚集。將石頭翻開,如果有螃蟹會跟著水流一起被沖到這裡,後面墊高的部分水會漏掉,所有的蝦蟹都會被集中在反摺的設計裡,一隻都逃不掉! 這是馬蘭的捕蟹網,一樣是"kalida",這種的比較適合在水圳上使用,一隻手拿著竹子或木棒拍打旁邊的草叢,青蛙就會一隻一隻跳進來,這是早期族人用來捕青蛙的工具。 這是阿美族的"asolo" (石杵),你看看這個籐編,為何在這裡加籐環呢?主要是為了要上下層的石材接上。這是兩種不同的石材,上面的這種石材很少見,下面的這種石材跟上面的不同,中間的籐環是用來固定上下石材,otal(籐環)是主要讓石材不會鬆脫。 super:kakita'an Panay 'Amis 這是早期的推土機saropay,用來推平田裡的土,牛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控制高低。 這是補充秧苗用的竹籃子,另外tancon (木盆)是放秧苗的容器,方便族人在插秧時前後移動,上面的是竹籃下面的是木盆,木盆子叫"tancon"。還有這個talo'odan(牛軛),掛在牛的脖子上mikangkang(犛田)用的,(這個叫什麼?) " talo'odan"。(Mama請問那一塊木頭叫什麼?) "copi",從牛脖子上銜接到牛犛,加橫木主要功能讓兩條線不打結。以前沒有機器的年代,這個就是當時打落稻穗的容器,這個是拍打稻穗的木頭。(Mama這個容器叫什麼?)fangfang。在它的上方有網子圍起來,當打稻穗時asad(稻子)不會到處散落。後來日本人來了,引進蓬萊米,蓬萊米用舊式徒手的打穀方式不容易掉落,不像在來米可以徒手打落。因此開始用打穀機,(我們馬蘭叫akoko,都蘭如何稱它),我們就跟著說kikay(機械)打穀機。踩的時候,的確像在跳akoko舞。穀子打完就用風鼓機處理掉葉子和空包彈,這些都是早期務農的用具。 看著mama Panay一一將他的珍藏,驕傲的展示給我們。從百年前、到現在的工具,在這小小的空間裡琳瑯滿目,從工具的演進看到時代的演進及時代的變化,更看到以前農家的辛苦。) super:kakita'an Panay 'Amis 這是現代的鏈鋸,以前的鋸子比較費工,有了鏈鋸之後鋸木頭很方便,(我們稱它什麼?)一樣叫它sarar(鋸子)。我們不要亂取名字,它的功能就是鋸樹木,還有製作蒸飯筒及很多要用到鋸子的工作。這個是以前蓋房子,做立柱刨木用的工具,我們叫它"pawtaw" (刨刀)。有一種手柄彎彎的叫"ipac",功能一樣是刨木用的;另一種叫斧頭"cakelis"。我手上這個叫palato(鑿石具),是用來鑿石頭的工具,"palato"在以前開墾農地時因為田裡石頭很多,所以必須要用鑿子鑿開石頭方便搬運。早期是用這種的,使用起來比較累,以前的人好辛苦!相較之下,目前的工具輕鬆多了很好用。這種的使用起來太辛苦了!原來是這麼長,已使用很多年早已磨平了,應該超過百年了。這個是磨穀子去殼用的石磨,在這裡磨完,再以搗的方式,早期沒有米廠可以有機器代替人力。如:家裡未婚的姑娘正有相戀的對象時,就會請男朋友到家裡來幫忙磨穀子的工作,搗米後、再mi'atapes(篩米)去殼後才算完成,為了吃米飯,以前的生活全靠人力完成。這是"fasolan" (籐蓆),稻米收成後就會在籐蓆上日晒,早期沒有寬敞的水泥地可以晒穀子,通常一戶人家都會有30至50片這樣的籐蓆,有陽光就日晒,下雨天就收起來陰乾。 fasolan(籐蓆)的製作過程非常繁複,光是採籐的工作就非常耗時,稍不注意還會被籐刺得遍體鱗傷…」 super:kakita'an Panay 'Amis 這一切都要看老人家的健康狀況來決定工作進度,工作天要好幾個月。從採到剖開籐削薄的準備工作有好幾個步驟,最後才開始編織。做這個籐蓆可能要有一整排大約5到6人一起同時編,這不是很容易的工作,這就是fasolan (籐蓆)。 這些工具因現在不敷使用了,所以大家就隨便丟棄;被一些識貨的漢人撿走了,我卻非常珍惜並珍藏它。雖不值錢,我心中卻希望可以留給後一代的孩子們,讓他們還能看得到早期的工具。我更希望能有一個寬敞的空間可以一一展示,讓孩子們還有機會了解,看到長輩們以前所使用的器具,這是我珍藏的主要目的。 [原民台新聞影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