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染疫致死率高,專家5建議+居家「紅黃綠」區,降低長輩感染風險

臨近台灣的香港,今年5月暴發一波長者染疫死亡的疫情。65歲以上長者成為這波疫情的重要防線,這波Omicron疫情,台灣確診老年人的致死率比其他年齡者來得高。照顧長輩的日常生活,專家建議家裡也要注意感染管控,並鼓勵長輩多活動身體。

2020年6月,法國、義大利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中,老年人死亡比率分別為18%及14%;今年5月9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積確診119萬例,共有9,134人死亡,其中約55%死亡個案為長照機構及殘疾人士,超過95%死亡個案為60歲以上長者。

為什麼老年人遇上病毒後預後較差?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曾在《新生微生物與感染(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期刊發表文章分析,香港染疫死者大多是未接種或未完整接種疫苗的老年人,推測是醫療量能不足;這也使得香港暴發第五波疫情後,政府才緊急加強為老人接種疫苗、管理安養院、為染疫長輩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定期進行快篩等措施。

台灣90歲以上長者 新冠肺炎致死率2.7%

反觀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年1月1日到5月19日本土病例分析,70歲以上確診個案數達56,015人,80~89歲致死率為0.86%,90歲以上致死率為2.7%,都較其他年齡致死率高出許多。

國防醫學院內科學暨公衛學教授祝年豐認為,目前還看不到指揮中心分析國內長者的完整致死率,撇開未通報確診的黑數,在65歲以上的確診長者中,打了疫苗或未打疫苗後染疫過世,仍看不出各種分析數據。

除了前兩年台灣出現小規模的新冠疫情,今年來襲的Omicron疫情,國外都較台灣早爆發半年,看在專家眼裡是台灣這下半場防疫步調紊亂,「醫學是科學,講求一事不二過」,祝年豐直言,我們沒有學到國外疫情處理長者染疫的經驗,從近期的快篩、抗病毒藥物之亂,看不到很好的因應措施。

長照長輩染疫 有家屬不願意帶回家

再從台灣長照機構近期群聚感染情形來看,似重演香港經驗。據統計,台灣長照機構今年起至5月16日,累計1,697名工作人員確診、3,305名住民確診,當中有40人死亡,死亡率達1%。有家屬擔心在長照機構的長輩感染,但也有家屬不願將確診長輩帶回家。

「日前有長照機構負責人告訴我,機構裡有老人家染疫,請家屬帶回家治療休養,家屬卻希望放在機構就好了!」祝年豐遇到台灣正在發生的實例,有如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劇情,將快過世的老人背到山上讓其自然凋亡,以免浪費糧食,著實讓人揪心。

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不敢打 仍應盡快施打

老人家打疫苗,仍是防疫的重要關鍵。台北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提醒,台灣長者疫苗覆蓋率低於許多國家,大多是擔心副作用而不敢打,「特別是在Line這類社群媒體口耳相傳,要催打並不容易。」

台灣今年一月迄今確診者已衝破120萬人,許多人好奇為什麼傳染力這麼高?顏慕庸說,根據國外經驗,兩年前的新冠Alpha病毒沒有證據顯示可經由空氣傳染,Delta病毒為有限度的空氣傳染,Omicron則可經由空氣傳染,因此防範手段要更為嚴謹。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種病毒!」祝年豐也提醒長者,除了不能輕忽這次的Omicron病毒,特別是老年人心、肝、肺和腎相對脆弱,至於其他常態性疫苗還是要打。

( 圖片來源/Pixaby)

綜合專家的意見,對老年人的防疫有以下建議:

1.不管是蛋白質或mRNA疫苗,長者應打好打滿,第三劑甚至第四劑都應趕快打。

2.秋冬來臨,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保護心肺功能較差長者,符合接種資格就可施打,增強保護力。

3.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監測,還是得做。

4.慢性病用藥要按時吃,可請家屬或照顧者協助領藥。

5.盡量維持身體的活動,如果不敢出門,也要在家多動一動。

老人家多動益處大 不出門也應該在家裡多活動筋骨

這一波疫情讓年輕人以為無症狀或輕症,仍繼續過活躍的社交生活;反而是老年人變得不敢出門。祝年豐提醒,老人年心肺功能不好,少動之下病毒容易累積在身體,再加上身體有慢性病或癌症,自然致死率高。

2021年4月《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一篇研究,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1.73倍,死亡比率增加2.49倍。

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來得高。

健康長者度過疫情 室內互動改戶外見面

顏慕庸92歲高齡的母親,退休後去雙連松年大學學英文、美術、音樂、老人醫學課,重過老學生生活。這種生活持續近25年,直到Covid-19疫情,因為上下課要搭乘擁擠的電梯,讓她擔心地不敢再去。

「疫情期間同學們沒法見面,我最要好的林同學因有聽覺障礙,沒辦法打電話問候;最近她的媳婦打電話來說:『媽媽每天吵著要看妳。』我們就約在公園一棵大樹下見面,可以慢慢聊天。當下兩年多沒見面的老學生,緊緊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同時說『我好想妳喔!』當真的姊妹情分。」顏慕庸的母親顏蘇雪在臉書這麼寫著。

「媽媽是很懂得安排生活的人。」顏慕庸和哥哥都是醫師,兄弟倆每週都會回家探望老母親或陪母親到餐聽吃飯。新冠疫情後都改為視訊或者Line群組聊天噓寒問暖,必要時,就由專長感染科對於自我感控防範極為謹慎的顏慕庸醫師回家探視,孝道也可以因為疫情而有變通,卻不改親情本質。

家中設「紅黃綠區」阻隔病毒 職場通勤要防疫

照顧者如何保護長者?顏慕庸兩年前在台灣疫情尚稱零星之際,就推廣居家環境可比照醫院感染管控,設紅、黃、綠區,方法如下:

1.從職場與交通路程往返時,以目前社區大流行狀況要視為污染區,除了上班過程換穿工作服以外,同時也要執行「三明治酒精洗手法」;碰觸環境、物品的前後,用酒精做好手部清潔「消毒、碰觸、消毒」的動作,雖不容易做,但可保護沒打疫苗的老人與小孩。

2.往返職場途中除了戴口罩自保,手部、衣物都會碰觸到公共環境,也都應視為污染。返家後之處置:家中設「緩衝區」、「清潔區」。進門後先在玄關「緩衝區」除裝除污:用酒精噴消雙手,把衣物、背包換下來,並用酒精消毒;或集中放置入清潔袋,靜置數天也可達除污效果。接著再踏入家裡的「清潔區」,盡可能先沐浴,接著再到家裡的一般空間,和家人互動。

(圖片來源 / Unsplash)

長者有數位落差 也要注意心理健康

值得關注的還有老人家的心理問題,有些家屬會聽到長者說這番話:「我都活到這把年紀,如果染疫就早點離世也好…」,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建議如下:

1.長者不得已需住長照機構,在工作人員時間許可下,用視訊探視長者。

2.長者不會使用或沒有智慧手機App,應由照顧者協助,因為診療或拿藥皆需要這些設備,里鄰長或社工也可協助獨居長輩。

3.因居家辦公及上課增加,全家人在家機會多、互動也多,應注意家暴問題,特別是行動力不佳的長者可能求助無門。

延伸閱讀:

病毒難防!染疫前10招自我保養 有效降低確診後不適

別被「輕症」騙了 Omicron的輕症並不真的「輕」

研究:逾7成新冠患者出院1年尚未康復 這樣做抗發炎、遠離後遺症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