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缺工農業困境 如何對抗極端氣候

吃不飽的糧食危機,大家拼命囤糧、限制出口。在台灣,卻面臨產量過剩危機。國人以稻米為主食,全年盛產,加上進口,每年還會過剩30萬公噸。政府最近幾年,希望農民可以改種其他作物,無奈、農村人口老化,老農又難以改變耕作方式,如果碰上乾旱,土壤質變,都會導致農業困境,越來越窘迫。

6月盛夏正午不休息,收割機和老天賽跑,搶在陣雨來襲之前,奔馳田間收割。

農民 曾貴紫:「你不知道種田很難做,太陽晒後面雨一下,就全部完了,沒水也不行有雨也不行。」

鋒面滯留梅(雨)開三度,今年雨量豐沛卻造成穗稻熱病,收穫不如預期。

「空的啦空的啦,收成不好很困難,又什麼都要聘工來做。目前的現象最直接衝擊的是農民。」

全球糧荒待解,農糧署卻推農民轉作,去年(2021年)開始「稻作四選三」政策,以2年共4期為單位,政府只收購最多3期水稻,另外至少有1期,需轉為省水作物或休耕,許多農民習慣原本的耕作方式,揚言抵死不從。

農民 曾貴紫:「沒有人要休耕,休耕還是要叫人翻鋤,每樣都要翻鋤,種山菁(綠肥)讓他看到,拍照過關,才會4500元補助給你。」

雲林縣農務發展科技士 楊侑璇:「農村人力老化,將心比心要叫一個老人,以前種水稻習慣,你突然叫他不要種水稻去種別的,他也會覺得我要怎麼種。」

前農試所農業化學組長 郭鴻裕:「氣候的影響已經衝擊到,我們失去控制的階段,土壤當然是一個因素,長久沒下雨,土壤供應不了水分,可是假如一下雨,水又一下來了那麼多,土壤都是厭氧狀態,作物也容易枯萎。」

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副教授 楊純明:「也就是它背後的生物性,跟非生物性的逆境,跟災害的種類發生,變得不可預測。」

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長 游添榮:「整個土壤生長環境變惡化,農作物的生長就越差,收成差,農民就不願意種,不願意種,這個農地就荒廢,這種鹽化的現象,其實在嘉南地區的沿海,其實是越來越不好的現象。」

農業用水長期居冠,近10年都在七成以上,每逢雨水不夠,節水政策幾乎都從農業下重手,近20年其中有7年休耕,因旱停灌,恐怕是未來的常態。

芬園鄉農會總幹事 黃翊愷:「(去年)為了搶水,半夜都沒辦法睡真的沒法睡,70歲 80歲的阿婆,看到阿婆沒睡說總幹事怎麼辦沒水,那時候心裡面很心疼,阿婆70歲80歲還為了她的田怕沒水灌溉。」

農業困境內憂外患,迫切危機步步進逼,學者耗盡心力田間實驗,尋求耐旱解方。

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 宋妤:「我常常看到一缺水,水稻就要休耕,政府就要補償它的休耕費用,我有做青花菜,瓠瓜,番茄都是做一些節水栽培的方式,希望有限水的情況下,這些蔬菜還能正常生長。」

珍視環境全球一命,值此無國界世代,面對氣候變異,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採訪撰稿 李雅萍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非洲之角危「飢」 每48秒就有1人餓死
快篩怎變2條線? 超過15分鐘判讀失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