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幹部和新事業成功沒必然關係!從台積電招聘談起

這幾年來,我在多個場合一再鼓吹台灣要加速補實各類人才的缺口,前次專欄也再次提到台灣企業的國際化人才荒。

日前台積電要招聘政治學博士的新聞引發各方熱議,顯見國際化趨勢下,各領域皆需才孔急。然而千軍易得,一將難尋,適任的高階主管更是企業多角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策略管理大師安索夫就企業成長策略提出「安索夫矩陣」(Ansoff Matrix),以產品和市場的不同組合,區分四大構面,分別是市場滲透策略(既有產品+既有市場),新產品開發策略(新產品+既有市場),新市場開發策略(既有產品+新市場),以及多角化發展策略(新產品+新市場)。

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自體有機成長的難度愈來高,多角化發展遂成為企業下一條成長曲線的新動力。多角化又可區分為相關多角化與非相關多角化,兩者都不容易;但企業的非相關多角化,因為對行業特性、營運模式、產業人脈網絡都不熟悉,失敗的機率又高過相關多角化。

企業領導者常會有「有為者亦若是」的迷思,以為別人做成了,我也做得到;偏偏坊間又充斥著「成功可以複製」的幻覺,在在都讓決策者輕忽了多角化的失敗機率。

以崇越集團來說,過去在半導體供應鏈從事B2B(企業對企業)的生意做得不錯,一些相關多角化的業務也都有一定的績效;但是在剛跨足B2C(企業對消費者)的生鮮通路事業時,也是灰頭土臉,繳了不少學費。

原有的優秀幹部和新事業成功,沒有必然關係

非相關多角化最重不同領域的人才。一般公司跨入新的業務,會先派既有的優秀幹部出任新事業主管;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原有的優秀幹部和新事業的成功與否,並沒有必然關係。

一開始提到「千軍易得,一將難尋」,人才的取得是一回事,新事業主管的選派又是另一回事。事實上,部門主管憑藉著過去的專業經歷主掌新事業,失敗的機率不低。

試想,在一個以銷售導向、搶占市占率為目標的新事業,如果讓財務背景的主管當家,怎能忍受為了衝業績而砸下的大筆行銷預算;而若由技術底的主管出線,又怎麼看得下去不夠「完美」的產品上架搶先機。

以半導體產業來說,18~24個月就翻新一個世代,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以半導體產業來說,18~24個月就翻新一個世代,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現代經營環境變動快,半導體產業更是18~24個月就翻新一個世代,各行各業的人才銜接不及已成常態。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迎接新的挑戰,尤其布建海外新據點,面對新競爭態勢,組織能力、在地資源連結,都迥異於國內市場,資深幹部真的能勝任嗎?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管理事業單位,甚至是分公司、子公司的能力,關鍵不在個別的專業技能,而在於Leadership(領導特質),而這又是最難培養,也不容易透過測驗評量的特質。

大型企業有充裕的資源,可以有計畫地讓主管在不同部門歷練,日後再派任出掌新事業,較能增加成功機率,也經得起投入新事業的風險。

中小企業一旦被環境逼得走上多角化路徑,往往就是一條不歸路,不論好壞都只能咬著牙向前衝了,更加凸顯人才不足的窘境。

以前我們討論過組織的多樣性,不光是組織成員要多樣性,組織的主管也要有多元化的思維。局部最佳化不等於系統最佳化;太專精單一領域的人才,一旦獨當一面,容易陷入專業的慣性、傲慢與迷思,看待新事物的態度,要嘛太保守,不然就是太激進。

管理需要時間淬煉

重新認識幾乎人人都朗朗上口的「管理」,英文的動詞是「manage」,man加上age;優秀的管理者,不是天縱英明的天才,而是需要時間歲月的淬鍊,歷經多領域的磨練、挫折與經驗。

如果連台積電這種超級人才磁鐵都有人才多元化不足的壓力,其他組織,不論營利或非營利組織的人才荒就更不用說了。過去台灣經濟「五缺」中的前三缺——土地、水力、電力,已漸次紓緩;唯獨人才稀缺、勞工不足,是政府及企業終究要正視的考題。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2022有機會、市場,企業國際化人才荒更被凸顯!
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色是自律!主管領導才有紀律的團隊
員工離職的損失高達年薪5倍!管理成本與效益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