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雄甘地為何遇刺身亡?印度教科書刪去原因引意識形態之爭

印度聖雄甘地在率領印度獨立建國後不久即遇刺身亡,兇嫌是不滿甘地對伊斯蘭教採溫和立場的極端印度教徒。這些內容過去會出現在印度政府發行的高三歷史教科書中,但今年問世的新版教科書卻大幅刪減,突顯了總理莫迪執政多年來,印度不僅走向獨尊印度教的民族國家,現在還從歷史科目下手,形塑下一代對國家歷史的認知。

《華爾街日報》報導,莫迪執政近10年來,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一直批評中小學課綱立場不公正,對印度教徒有偏見,且未能讓印度學子以自己的民族、以身為印度教徒為榮。

在這些指控的背後,是意識形態之爭。在莫迪的支持者看來,印度獨立至今,一直是由自由主義左派主導,他們代表西方價值、迎合穆斯林,而莫迪竄起象徵著印度教復興。但批評者認為,莫迪與執政黨一直在推動分化國民的獨尊印度教意識形態,危及印度的世俗主義立國根基。

根據一項2011年的統計,印度人口近8成信奉印度教、另有約14%為穆斯林、2.3%為基督徒,錫克教徒佔1.7%。

印度境內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在歷史上衝突不斷,甘地(Mahatma Gandhi)長年推動向英國政府爭取印度獨立,也扮演化解雙方對立的角色,主張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應團結進化。

暗殺甘地刺客是印度教激進份子 新版教科書不提

然而雙方衝突愈演愈烈,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獨立時,仍依甘地與英國政府協商制定的方案,採取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印度教激進份子高德西(Nathuram Godse)槍擊身亡,高德西參與創辦宣揚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報紙,長期抨擊倡議非暴力主義的甘地。

甘地遇刺身亡的原因,以往在印度中學12年級的歷史教科書中都會概述,但在今年出版的教科書裡只提及高德西的名字,將描述他背景與動機的文字一概刪除。

以往領導編寫教科書的學者庫瑪(Krishna Kumar)表示,教科書已遭到「粗暴肢解」,相關刪改違反「教育應鼓勵開放心胸與自由觀點」的原則。

莫迪的支持者則認為,這些內容不但該改,而且已改得太晚。他們認為,教科書裡有關印度前殖民時代的歷史過份渲染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兀兒王朝,對印度教王國的歷史敘述則太少。

蒙兀兒帝國16、17世紀幾乎統治整個印度次大陸,對印度的建築、食物、文學等都有深遠影響,印度最知名古蹟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就是蒙兀兒王朝皇帝沙迦罕為亡妻興建的陵墓。

但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看來,蒙兀兒王朝摧毀聖殿、強迫人民改信伊斯蘭教,並打壓印度教的文化習俗。

新教科書突顯印度教 淡化伊斯蘭統治歷史

在新版12年級歷史教科書中,一整章有關蒙兀兒王朝宮殿的內容全部被刪;中學7年級教科書則刪去蒙兀兒帝王獲勝的戰役表,另有一章13世紀穆斯林征服北印度的內容也消失。

約250名歷史學家與其他學者已發表公開信譴責此事,指控教科書選擇性的刪改反映了政治上的分化。他們指出,印度歷史的脈絡非常細微而多元,不應被粗暴分類為印度教王朝與穆斯林王朝。

做出刪改的印度國家教育研究訓練委員會表示,相關編修是為了方便學生在Covid-19疫情後跟上進度,並留下「批判性思考」的空間。

支持穆迪的大一學生庫瑪(Shivam Kumar)對此表示樂見,認為歷史課一直未能彰顯印度教君王的英雄行徑,而是著重講述對印度教的負面印象,如種性制度裡的嚴重歧視,以及早已禁止的妻子殉葬習俗。

剛從高中畢業的18歲穆斯林瑪莉克(Areeba Malik)則認為,蒙兀兒王朝歷史遭刪節「是為了符合執政黨與權力階級的政治意識形態量身打造」,「現在學生會讀到民族主義觀點的歷史,而非基於事實的歷史」。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