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到指考改變了什麼 4張圖看懂

Y小編的話:近來大學生「學力」趕不上「學歷」議題受到關注,不少人認為,跟以前聯考時代相比,大學入學門檻太低,大學數量也太多,導致大學生滿街跑,卻沒有競爭力。學生出了社會,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率、低薪高就、學用落差等更多問題,究竟教改20年以來,有了哪些轉變?Yahoo奇摩新聞用四張圖告訴你。

大學入學管道演變
大學入學管道演變

台灣最早的大學入學考試,原本由各校自行辦理,民國43年時任的教育部長張其昀主張聯合招生,因此催生了聯考制度。聯考讓背景比較不好的學生,有受教育和向上爬的機會。但是只重視升學,學生變成「考試機器」,體育、美術等非學科科目被忽略,一直為人詬病。於是在民國83年時,多了推薦甄試入學的管道,首次舉行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列為各校系檢定學生門檻的參考,在學成績和表現比例加大,讓高中生升學的機會也提高。

民國91年時,聯考正式走入歷史,被指定科目考試取代,改採多元入學方案。用學測(高三上學期期末舉辦)、指考(七月舉辦)兩種考試成績,作為入學的申請依據。考生可在學測後,個人申請入學或學校推甄入學。不然就是等到指考後,用分數分發到喜歡的大學,但也被家長批評,與過去聯考相比,升學壓力並未改善。

到了民國95年時,時任清大校長陳文村為了照顧弱勢學生,縮減城鄉差距,讓各高中以「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稱為繁星計畫。後來獲得教育部認同,擴大辦理,民國99年時,正式以繁星計畫取代現行的「學校推薦」甄選入學,更名為「繁星推薦」,沿用至今。

 

民國83年時「410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民國85年時,教改會也予以呼應,從大學總數增長趨勢圖可看出,台灣的大學數量從85學年度開始,出現擴張趨勢。大一新生人數,也逐年增加。

從聯合招生錄取率(單指指考)圖表可看出,民國91年以前的聯考時代,大學錄取率多在60%以下,廢除指考該學年度,錄取率就暴增到80.41%,之後都維持在80%以上,民國97年甚至高達97.14%,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念。

所以Y:當大家痛批大學生學力弱化,7分就可以上大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該想想台灣教育出了哪些問題。不僅政府該檢討教改到底改變了什麼,一般人民也該反思,是否該拋棄升學主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當學歷形同廢紙,不讀大學,還有更好的路嗎?

【延伸閱讀】

那年怎麼了?上大學忽然好簡單
多元入學好複雜 網友:還是聯考好
「1/2+1/3=2/5」大學生數學弱到智障

新聞影音推薦


來源 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