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多巴胺》努力地做?為自己負責 真正去過活

職場多巴胺。   圖:新頭殼製作
職場多巴胺。 圖:新頭殼製作

[新頭殼newtalk] 前一陣子,門診來了一位30多歲從事科技業的上班族,他在公司其實表現並不差、薪水也還不錯,但近半年總是有滿滿的「焦慮感」;他提到自己20多歲進公司時有許多的理想與抱負,近10年的時間過去,每當走進公司看到其他同事,腦中就會自動浮現一個曾經在夢中出現的畫面:所有人都站在階梯的最高一階,往下看著不斷向上爬卻離得很遠的他。

這位上班族其實是個很上進的人,每年都會趁空閒時間進修專業知識,公司交辦臨時的任務時,他從來不會推拖,但無論他學得再多、做得太多,他總是能找到自己做的不夠好的地方,也認為其他同事一定也覺得自己在拖公司後腿;某天,當家人擔憂他近期健康狀況不佳,希望他週末找時間休息時,他突然大吼:「你們是不是希望我變成廢物?」,也因此被家人勸來醫院就診。

這樣的感受其實在現代社會並不少見,當財富與社會地位變成衡量成功的標準,「沒有節制的努力」變成上進的指標,「適時休息」反而成為表徵懶散的魔鬼,越來越多人很難找到平衡點,而紛紛在工作壓力下崩潰。美國家族治療的先驅人物,Virginia Satir女士認為完整的自己可以分為三個部份:

力量-被社會文化認為是正向的特質,諸如:努力、上進、堅強等。

陰暗面-被社會文化認為是負面的特質,諸如:懶散、自私、軟弱等。

限制-我們無法控制、跨越的部份,諸如:生老病死、時間等。

一個完整的人,擁有高自我概念,能夠覺察並臣服限制、接納並將陰暗面轉化成力量,也懂得要如何善用自身的力量;然而,我們多數時間都僅接受自己的力量面,於是在低自我概念的驅使下,不斷透過「努力地做 (doing)」來擴大力量面(像是不斷進修、接工作來要求他人認可,以證實自己很有價值),卻忘了面對自身的限制和陰暗面,真正去「過活 (being)」(像是看見自己匱乏的渴望,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自己滿足匱乏,去理解自己不是完美的,我們不需要他人認可也是足夠有價值的)。

想起一部叫做《時間的皺摺 (A Winkle in Time)》,當女主角Meg面對挑戰時,Miss Whatsit走向她,說了一句:「妳的缺點就是妳的禮物。」;是啊,雖然我們總認為陰暗面是不好的,但它們其實也富含著能量:自私讓我們在快要耗竭時選擇拯救自己、懶散則讓我們能適時的得到休息。重要的是:臣服限制,知道自己同時擁有力量與陰暗面,在適合的時間用合宜而不過量的方式使用它們的能量。

你身上沒有什麼是永遠可以幫助到你的,也沒有什麼是永遠無法幫助你的;去看到、去接納,去愛這個如實存在的你。

作者: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