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大於70分貝 人工電子耳來幫忙

聽力是和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對於嬰幼兒學習口語、老年人延緩失智都有顯著影響。醫師提醒,不論年齡層、單耳或雙耳聽力損失,都要盡早診斷及治療,如果聽損大於70分貝,光靠助聽器已經不夠,需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也就是俗稱的電子耳。

據統計,全台有2500名聽損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冠華表示,新生兒應於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3個月內確診,6個月內開始配戴聽覺輔具或接受聽能復健,若延遲治療,可能連帶影響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

陳冠華說,單側聽力損失的孩子不僅在噪音環境下聆聽困難,對於聽覺內容解讀能力也下降,導致「有聽沒有懂」,被師長認為容易分心、愛理不理,被留級的比例比一般兒童高10倍。

另外,台灣75歲以上民眾約半數都有退化性聽力損失。陳冠華說,每個人出生時有2萬個聽力細胞,每年以10%速度衰退。《刺胳針》研究指出,聽力損失若不及早治療,大腦缺少聽覺刺激,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

陳冠華表示,如果聽力損失超過70分貝,應考慮植入人工耳蝸。71到90分貝時,只能聽到大聲喊叫、汽車喇叭聲等,而無法區辨語音內容,屬於重度聽損;而大於91分貝則是極重度聽損,只有非常大的噪音才能感受到震動感。

人工耳蝸分為兩部分,內部為接受器和電極,需經手術植入內耳,外部是線圈和聲音處理器,放置在耳後,手術後由聽力師開機和調整,原理是體外處理器接收聲波,將訊號傳到內耳的電極,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

目前人工耳蝸手術已是國際上單側、雙側重度以上聽損的標準治療,過去因造價昂貴,自費單側約80到100萬元,雙側則是160萬到200萬元,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手術。陳冠華說,去年起針對18歲以下兒童雙側人工耳蝸植入,已納入健保給付,預估每年將有數百名嬰幼兒受惠;至於成人聽損患者,亦可尋求各縣市社會局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