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哭的聲音 消波塊環台 搶救海岸線

海岸陷形記系列報導,台灣海岸線 被列為嚴重侵蝕的,多達14處,橫跨東西部10幾個縣市。為了挽救、或是留住沙灘,各種海岸工程,唯一共同點,就是大量採用水泥消波塊。有人說,這樣破壞了生態與景觀,果真如此嗎?

沙灘上,海巡署哨所已經棄哨,附近原本種滿防風林,卻不敵海水長期侵蝕,海岸倒退嚴重,儘管木麻黃再耐旱、耐鹹,依舊枯死、或彎腰投降。

成大水工所副研究員 林敬樺:「在颱風天的時候,由於大浪的作用跟巨浪的作用,會容易侵蝕到你後面那塊防風林,防風林在積年累月受到這種大浪強浪週期性的(侵襲),它難免根系會裸露,進而就是枯死,最後的演變結果,就是它不容易被保存,也就喪失了它原來保安林的功能。」

這裡是台南北門(區)的雙春海岸,根據成大水工所的調查,將近30年以來,雙春海岸的北側,倒退了400公尺,中側倒退了150公尺,而南側也倒退了115公尺。

數字上看來,南側是退縮最短的地點,偏偏海水幾乎兵臨城下,沙洲不斷被沖走 甚至形成斷崖。

針對雙春海岸的養護,早有規畫。挖土機出動,裝填海砂堆置,先做最直接、最簡單的防護措施因應,防堵海水入侵。畢竟附近有溼地生態,不容隨意破壞。

成大水工所副研究員 林敬樺:「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你要做工程,這個就一定要,生態就一定可能會被破壞掉,或是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透過衛星地圖來看,台南從北門八掌溪口、將軍、七股一直到南區的黃金海岸,全長54.6公里,都有海岸侵蝕退縮、沙洲流失兩大問題。歸咎原因,竟然和興建水庫、築攔沙壩、整治河川等,脫離不了關係。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楊瑞源:「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沙源的減少,另外一個在極端氣候變遷下,目前的一些海浪的一些條件,這個暴潮等等的,這些的一個比較極端氣候下的,水動力特性,跟地形動力特性,都有比於以往嚴重。」

搶救消失海岸線,公部門和企業合作,廣植抗鹽的黃槿等植物,試圖織出海岸前線的國土綠網。另一方面,持續與海爭地,進行沙洲復育。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楊瑞源 副教授:「我們包括討論到養灘,人工養灘,包括一些綠色海堤,包括一些植栽工法,還有柔性減能法等等,這樣的一些柔性工法的探討。」

工程界目前運用最廣的,分別是離岸堤、和突堤留沙法。所謂的離岸堤,在外海附近架設跟海岸平行的水泥消波塊,用意在減少海浪再淘刷沙洲,也制衡漂沙,達到聚沙效果。

成大水利海洋研發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簡仲和:「我們可以看到就是說,像這一個還沒有完全形成繫岸的,北邊的就全部都形成繫岸了。」

至於突堤留沙法,是和海岸垂直的結構物,類似港口海堤效果,用來引導海流淤積沙子,造出保護海岸的灘地,最顯著一個例子在黃金海岸。

成大水利海洋研發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簡仲和:「用突堤的話我們可看到,就是說波浪這樣進來,突堤跟我們的突堤的交界面,只有前頭(浪)是最厲害,其他的波浪的前進方面是,跟海岸垂直的。」

黃金海岸,南部著名觀賞夕陽的勝地,多了20幾根長短不一的突堤,海灘失去了自然美,相對地,2014年建置突堤以來,沙灘從20公尺增長到30多尺,養灘看見成效。只是,這處成功經驗,並不適合全台海岸,必須因地制宜。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楊瑞源:「要有比較長期的,現場的觀測資料,然後有足夠的模擬,模擬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從一個小型的,現地的測試之後,然後也再持續觀測,現場觀測之後,然後接著它可行之後,再逐步去推廣。」

海岸,詭譎多變,只是,不論何種工法,已經讓台灣自然素顏的海岸線,漸漸消逝,如何在生態、景觀、親水遊憩等,找到和平相處的智慧,依舊是難解習題,看來我們的海岸,似乎得繼續承受波折的命運。

文字撰稿:林國新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瑞花師姐的環保路 夫妻同心護大地
合和互協大家庭 法脈人文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