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學說話 篩檢.復健.溝通不可少

每年的3月3號,是世衛公布的「世界聽力日」,提醒大家,關心聽力保健,做到「篩檢,復健、和溝通」。台灣新生兒篩檢出聽力障礙的比率,高達千分之三,不過透過輔具和持續的聽覺復健,孩子的口語表現,一樣有亮眼表現。

就讀小四的妍妍,熱愛唱歌,完全看不出,她有重度聽力障礙

妍妍的媽媽 陳俞蓁:「因為現在科技的進步,我們才有機會聽到孩子說話 ,聽到孩子唱歌 不然30年前,可能我連一聲媽媽 都聽不到,每一個音 都是我們告訴她,這個發ㄈ 這個發ㄇ ,這樣慢慢來的。」

新生兒雙耳重度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如果再加上輕中度聽障或者單耳聽損,發生率高達千分之三

為了讓孩子健康長大, 國健署力推「1316原則」,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做聽力篩檢,沒有通過的話,3個月前,做更完整的檢查,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輔具,並在6個月大前,進入早期療育課程,

幫助聽損兒,及早發展語言能力

音樂律動課,正是其中一種,結合遊戲,寓教於樂

兒童慈善協會理事長 洪珮珮:「音樂它的頻率, 比一般說話的頻率來得更廣,其實可以透過不同的頻率,還有它的震幅 然後這些等等,孩子他在聽力還有他的語言上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 葉文英:「也許應該有一個國家級的,聽語復健中心 不管是從,新生兒聽篩的政策的策略,到確診 然後一直到輔具的服務,然後到復健 這樣我覺得,我們的家長 還有你做這件事情,你的意義度會更長遠。」

民間團體努力募集資源,也希望政府能有一條龍政策,幫助聽障兒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還是老的辣!跟著100歲人瑞這樣玩
原生地沒入水庫 培育種子復育烏來杜鵑